人身阴阳
西医谓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谓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与中国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义.不谋而合.但语言文本.略不同耳.兹且举天地生人之理.先注明之.天地只此阴阳.化生五运六气.人身秉此阴阳.乃生五脏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气而交媾也.既生之后.鼻息呼吸.得天之阳以养气饮食五味.得天之阴以养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后皆无不与天相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则以人身之阴阳实本于天地之阴阳而已.西洋化学.言人吸空中养气而活.所谓养气.即天阳也.至于饮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阴质.虽西医书先有博物一篇.而未将阴阳两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人身之阴阳互为功用.阳无阴则亡.阴无阳则脱.阴主藏精于内.而阴中之气.乃常亟起.以应乎外.有如皮肤在外属阳.而在内之血液.必达于皮肤.以为毛为汗.气退场门鼻为阳.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窍以为津为液.此即亟起应阳之一端也.又亟与极通.阴精生阳气如太极之动而生阳也.故曰起亟.阳者阴之卫也.有阳卫于外.而阴乃固于中.譬之女子之胎.内有血衣是阴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阳卫于外.阴乃得固之义.又如伤寒.邪入皮毛.继乃传经入里.盖因阳不卫外.是以阴不能固于其内.此可见阴阳交互之理.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就人浑而论之.则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属阳.在内者.五脏六腑皆属阴.若就人身分而论之.则背象天覆为阳.督脉统之而太阳经全司之腹象地载为阴任脉统之而太阴经全司之再以脏腑分论之.则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夫外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脏腑之阴阳者.阴中有阴阳也.人必先明天地阴阳之理.而后知人身之气化.西医剖割视验.人之背面前面左右内外.层折详矣.而不能将各层分出阴阳.则上知其形.不知其气.以所剖割只能验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
此节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文合为一章.以为医理之大源也.

- 人身阴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人身阴阳《医学集成》
- 人身应天地《类经》
- 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吴医汇讲》
- 人身有四海说《医旨绪余》
- 人身一小天地论《吴医汇讲》
- 人身脏腑布置饮食溲便呼吸说《张聿青医案》
- 人身一小天地论《医原》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古今医统大全》
- 人身肖天地瘴疟类天时《瘴疟指南》
-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针灸聚英》
- 人身生命死亡的因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针灸大成》
- 人身内景说《医旨绪余》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古今医统大全》
- 人乳汁《名医别录》
-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针灸素难要旨》
- 人乳汁《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人神《中医词典》
- 人乳汁《本经逢原》
- 人神禁忌《针灸大成》
- 人乳汁《证类本草》
- 人神尻神歌诀《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人乳汁《本草蒙筌》
- 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普济方·针灸》
- 人乳汁《本草衍义》
- 人神所在不宜针灸《黄帝明堂灸经》
- 人乳汁《新修本草》
- 人神在曰不宜灸单《灸法秘传》
- 人乳汁《本草经集注》
- 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