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痛论
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证.发则腹中撮痛.干啼无泪.腰曲背弓.上唇干.额上有汗.此名盘肠内吊之痛.亦由冷气入脏所为也.今叙诸方于后.
治心腹痛及脾痛.木香(一分) 肉桂(一分) 茯苓(去黑皮半两) 槟榔(半两) 当归(去芦一分醋浸一宿炙令黄焦)
治气刺心腹痛.上以蓬莪术炮熟透.锉杵,罗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无时.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闷乱啼哭不止.良姜 木香(各半两) 丁香 桔梗(去芦) 青皮(去穣炒黄)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无时.
治如前.当归(去芦一两) 蓬莪术(一两炮锉) 木香(半两) 人参(去芦半两) 桂心(半两不见火) 黑牵牛(一钱炒微黄)
治肠胃冷袭而痛.啼哭不休.当归去芦芍药等分.为细末.面糊和丸绿豆大.米饮汤下.不拘时候.
乳香汤
治如前.木香 五灵脂(去砂石) 乳香(各一钱别研) 天南星(取中心末一钱)
上为细末同研匀.每服半钱.水半钟.生姜一片.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无时.
温胃丸
治腹痛哭不止.人参(去芦一两) 白术(一两) 木香(一两) 良姜(半两) 五味子(半两) 当归(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汤下.无时.
治如前.青皮(去穣一两炒) 吴茱萸(拣净一两) 木香(一两) 当归(去芦一两) 干姜(半两) 丁香(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无时.
治乳母冷热不调.败坏乳汁.因以饲儿.致儿心腹疼痛.或时下痢.但令乳母服药.调和乳汁哺儿.香附子(炒去毛) 良姜 赤芍药 乌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一大钱.酒水各半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儿能服药者.兼与之.
鲤鱼肠
治肠胃中有疮.而作疼痛.以鲤鱼肠煮食之.
治盘肠内吊腹痛.好乳香(研) 没药(研) 木香 姜黄(各四钱) 木鳖子仁(二十个)
上为细末.炼蜜为剂收之.一岁儿半皂角子大.煎钩藤汤化下.无时.量大小加减.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以温水化阿魏一钱.去砂石.浸蓬莪术半两.一昼夜取出.焙干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米饮紫苏汤调下.空心服.
治盘肠吊痛.日夜叫啼不止.以阿魏为末.用大蒜半瓣.火炮熟.研烂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五六丸.煎艾汤送下.无时.
乳香蝎梢丸
治盘肠内吊.痛不可忍.乳香(一钱半别研) 蝎梢(十四个) 没药(半钱) 沉香(一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婴孩三丸,一岁儿五丸.三岁儿七丸.乳香汤下.不拘时候.
桃符丸

- 心腹痛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 心腹痛论《婴童类萃》
- 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女科百问》
- 心腹痛门《养生导引秘籍》
-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门《养生导引法》
-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啼《中医词典》
-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胸痹《医学三字经》
- 心腹痛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心腹痛胸痹方《医学三字经》
- 心腹痛(胁痛闪痛)《文堂集验方》
- 心腹相引痛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灸法秘传》
-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备急千金要方》
- 心腹痛《女科证治准绳》
- 心腹胀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心腹痛《女科证治准绳》
- 心腹胀候《诸病源候论》
- 心腹痛《盘珠集胎产症治》
- 心腹胀满《女科指要》
- 心腹痛《女科折衷纂要》
- 心腹胀满《证治准绳·女科》
- 心腹痛《医学真传》
- 心腹胀满《证治准绳·女科》
- 心腹痛《脉因证治》
- 心腹胀满《济阴纲目》
- 心腹痛《丹溪手镜》
- 心腹胀满《女科证治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