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核瘰论
小儿腑脏不和,及遇项边经络虚隙.为风热毒瓦斯所干.与血气相搏于项边.结成核子.复遇风寒所加.则不消不溃.名曰恶核.若更风寒相加.搏于津液.与腑脏相乘.则溃化脓血.或效而复发.或根傍别生.以至数个.连续不瘥.名曰瘰 .俗呼 子.此腑脏血气内外相属之病也.
治项边生核子不消.皂角(大者一挺烧存性) 糯米(一合炒黑焦) 草乌头(二钱生) 黄皮(二钱炒黑色)
上为末.量多少.以井花水调贴核上.未消与水晶丹下之.痢过以观音散补之.仍再贴之.即消.
水晶丹
天南星(洗净生为末一分) 滑石(生为末二钱) 水银粉(秤半钱) 芜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不去油)
上先研巴豆极细.次入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匀.烂饭和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量大小加减.临卧稍饥.葱白米汤送下.痢过忌生冷硬物.仍以观音散补之.(方已具前)
治如前.绵黄 (一两锉) 连翘(一两) 鸽粪(半合烧灰) 川大黄(半两锉炒) 糯米(半两用斑蝥七个同炒米黄去斑蝥) 犀角屑(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酒三四滴.同煎至五分.去渣放温.时时呷.
紫檀散
治如前.紫檀香 木香 川朴硝(研) 卷柏(各一两) 赤芍药 川大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少许.以鸡子白调.稀稠得所.涂患处.取瘰 内消 以长三寸鲫鱼一个去肠.以和皮巴豆填满.麻皮扎定.以一束秆草烧烟尽.取出放冷.研为细末.烂稠粥和丸黍米大.每服一丸.粟米饮下.临卧.未痢加一丸.以痢为度.
又方 治如前.以斑蝥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炒至米焦.去米不用.只以斑蝥为细末.入薄荷细末四两拌匀.乌鸡子清和丸黍米大.空心茶清下一丸.一日加一丸,至五丸止.翌日却减至一丸.以后每服五丸.
治瘰 .胡麻四两炒香.羊踯躅一两焙.共为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七丸.渐加至二十一丸.热水下.日二.见效为度.已破者.更用黑母牛粪烧灰研末敷之.治一切瘰 经效方 以牡蛎火 通赤.取出.湿地上纸衬.出火毒一宿,每四两.用玄参三两.同为末.面糊和丸绿豆大.早晚食后酒下.各下三十丸.药尽则病除根本.
又方 治瘰 已破未破.其效如神.以如前 过牡蛎四两.用甘草二两.同为细末.每服一钱.腊茶点服.日二.治小儿瘰 以蜗牛壳一两.用牛乳半升.铫子中慢火熬令乳尽.取蜗牛壳研如粉,入大黄末一分.更研匀.每服半钱.皂荚子仁汤调下.大小便中出恶物.瘥.
又方 治如前.以白僵蚕去丝嘴.炒过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日三.

- 恶核瘰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恶核瘰方四首《外台秘要》
- 恶核痰核《外科全生集》
- 恶核瘰第九十四问《婴童百问》
- 恶核肿候《诸病源候论》
- 恶核瘰《幼科铁镜》
- 恶火《中医词典》
- 恶核瘰《证治准绳·幼科》
- 恶疾大风《备急千金要方》
- 恶核瘰《医学纲目》
- 恶疾大风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 恶核候《诸病源候论》
- 恶酒候《诸病源候论》
- 恶核《外科证治全书》
- 恶疽论《青囊秘诀》
- 恶核《幼幼新书》
- 恶疽门(一则)《辨证录》
- 恶核《中医词典》
- 恶漏《中医词典》
- 恶核《千金翼方》
- 恶露《中医名词词典》
- 恶寒证《明医指掌》
- 恶露《千金翼方》
- 恶寒续法《医学纲目》
- 恶露《傅青主女科》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丹溪心法》
- 恶露《中医词典》
- 恶寒实热《儒门事亲》
- 恶露《备急千金要方》
- 恶寒门《张氏医通》
- 恶露《胎产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