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

《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薏苡仁,味甘,气微寒,无毒。入脾、肾二经,兼入肺。疗湿痹有神,舒筋骨拘挛,止骨中疼痛,消肿胀,利小便,开胃气,亦治肺。但必须用至一、二两,始易有功,少亦须用五钱之外,否则,力薄味单耳。薏仁最善利水,又不损耗真阴之气。凡湿感在下体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人见用药之多,动生物议,原未知药性,无怪其然。余今特为阐明,原世人勿再疑也。凡利水之药,俱宜多用,但多用利水之药,必损真阴之气,水未利,而阴且虚矣,所以他利水之药,不敢多用。惟薏仁利水,而又不损真阴之气,诸利水药所不及者也。可以多用,而反不用,与不可多用,而反大用者,安得有利乎。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批〕薏仁利水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或问薏仁味薄而气轻,何以利水之功犹胜?盖薏仁感土气而生,故利气又不损阴。所以可多用以出奇,而不必节用以畏缩也。

或问薏仁有取之酿酒者,亦可藉为利湿之需乎?夫薏仁性善利湿,似乎所酿之酒,亦可以利湿也。然用薏酒以治湿,而湿不能去,非特湿不能去,而湿且更重,其故何哉?酒性大热,薏仁既化为酒,则薏仁之气味亦化为热矣,既化为热,独不可化为湿乎,湿热以治湿热,又何宜哉。此薏仁之酒,断不可取之,以治湿热之病也。

或问薏仁可以消瘴气,而未言及,岂忘之耶?非忘也。薏仁只能消湿气之瘴,而不能消岚气之瘴。虽岚气即湿气之类,然而湿气从下受,而岚气从上感,又各不同。薏仁消下部之湿,安能消上部之湿哉。(〔批〕薏仁消下湿,而不消上湿,确论不磨。)

或问薏仁得地之燥气,兼禀乎天之秋气,似与治痿相宜,何子忘之也?亦未曾忘也。经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也。二经湿热则成痿,湿去则热亦随解。故治痿者,必去湿也。吾前言用薏仁至一、二两者,正言治痿病也。天下惟痿病最难治,非多用薏仁,则水不易消,水不消,则热不能解,故治痿病断须多用耳。推之而凡有诸湿之症,无不宜多用。

正不可因铎之未言,即疑而不用也。

或问薏仁功用甚薄,何不用猪苓泽泻,可以少用见功,而必多用薏仁,何为乎?不知利水之药,必多耗气,薏仁妙在利水而又不耗真气,故可重用之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新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1. 薏苡仁《本草新编》
  2. 薏苡仁《本草求真》
  3. 薏苡仁《本经逢原》
  4. 薏苡仁《顾松园医镜》
  5. 薏苡仁《本草从新》
  6. 薏苡仁《医学入门》
  7. 薏苡仁《得配本草》
  8. 薏苡仁《饮食须知》
  9. 薏苡仁《中药学》
  10. 薏苡仁《本草易读》
  11. 薏苡仁《本草思辨录》
  12. 薏苡仁《本草蒙筌》
  13. 薏苡仁《本草崇原》
  14. 薏苡仁《本草备要》
  15. 薏苡仁《本草便读》
  16. 薏苡仁《汤液本草》
  17. 薏苡仁《本草经解》
  18. 薏苡仁《本草衍义》
  19. 薏苡仁《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0. 薏苡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21. 薏苡仁《名医别录》
  22. 薏苡仁《新修本草》
  23. 薏苡仁《本草择要纲目》
  24. 薏苡仁《本草经集注》
  25. 薏苡仁《本草害利》
  26. 薏苡仁《老年食养食疗》
  27. 薏苡仁《本草害利》
  28. 薏苡仁《中药炮制》
  29. 薏苡仁《本草撮要》
  30. 薏苡仁《千金翼方》
  31. 薏苡仁《药鉴》

《本草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