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

《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贝母,味苦,气平、微寒,无毒。入肺、胃、脾、心四经。消热痰最利,止久嗽宜用,心中逆气多愁郁者可解,并治伤寒结胸之症,疗人面疮能效。难产与胞衣不下,调服于人参汤中最神。黄瘅赤眼,消渴除烦,喉痹,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败。宜于阴虚火盛,不宜于阳旺湿痰。世人不知贝母与半夏,性各不同,惧半夏之毒,每改用贝母。不知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故贝母逢寒痰,则愈增其寒;半夏逢热痰,则大添其热。二品泾渭各殊,乌可代用。前人辨贝母入肺,而不入胃,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经,尚不知贝母之深也。盖贝母入肺、胃、脾,心四经,岂有不入脾、胃之理哉。正寒热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批〕辨得入微尽妙。)

或问贝母之疗人面疮,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胡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

人面疮,口能食而面能愁,盖有祟凭之矣。祟凭必须解祟,何以用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后遇岐天师于燕市,另传治法,而后悟贝母之疗人面疮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于痰,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圣药,何治人面疮无效?不知人面疮,乃热痰结成热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热,更添热矣。贝母乃治热痰圣药,以寒治热,而热毒自消,又何疑哉。

或问贝母消痰,消热痰也,然火沸为痰,非热乎,何以用之而绝无效耶?曰∶火沸生痰,乃肾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贝母只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肾中之火痰也。岂惟不能化肾中之火痰,且动火而生痰矣。夫肾中之火,非补水不能除,肾火之痰,亦非补水不能消。贝母消肺中之痰,必铄肺中之气,肺虚则肾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肾水哉。肾水不生,则肾火不降。肾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势必所用水谷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则用贝母以治火沸为痰,不犹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无功效也。

或疑贝母不可治火沸为痰之症,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汤止治火沸为痰之圣药也,加入贝母,则不效矣。盖火沸为痰,乃肾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存而为痰也。六味汤补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贝母,则六味欲趋于肾中,而贝母又欲留于肺内,两相牵掣,则药必停于不上不下之间,痰既不消,火又大炽,不更益其沸,而转添其咳嗽哉。此贝母断不可入于六味汤丸之中,治火沸为痰之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新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1. 贝母《本草新编》
  2. 贝母《本草求真》
  3. 贝母《本经逢原》
  4. 贝母《顾松园医镜》
  5. 贝母《本草从新》
  6. 贝母《证类本草》
  7. 贝母《医方考》
  8. 贝母《医学入门》
  9. 贝母《中药学》
  10. 贝母《冯氏锦囊秘录》
  11. 贝母《本草崇原》
  12. 贝母《本草易读》
  13. 贝母《本草便读》
  14. 贝母《本草蒙筌》
  15. 贝母《本草经解》
  16. 贝母《本草备要》
  17. 贝母《本草经解》
  18. 贝母《汤液本草》
  19. 贝母《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0. 贝母《新修本草》
  21. 贝母《名医别录》
  22. 贝母《本草经集注》
  23. 贝母《本草择要纲目》
  24. 贝母《长沙药解》
  25. 贝母《本草撮要》
  26. 贝母《药笼小品》
  27. 贝母《外科全生集》
  28. 贝母《千金翼方》
  29. 贝母《药鉴》
  30. 贝母《雷公炮制药性解》
  31. 贝母《药征》

《本草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