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黄芪

《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气而生,少用黄芪足矣,即不少用,与当归平用亦得,何故补血汤中反少用当归而倍用黄芪?不知补血之汤,名虽补血,其实单补气也。失血之后,血已倾盆而出,即用补血之药,所生之血不过些微,安能遍养五脏六腑,是血失而气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将绝未绝之气,若不急为救援,一旦解散,顷刻亡矣。故补血必先补气也。但恐补气则阳偏旺而阴偏衰,所以又益之当归以生血,使气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生气而又生血,两无他害也。至于补中益气汤之用黄芪,又佐人参以成功者也。人参得黄芪,兼能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芪、白术,始能升举。倘用人参、白术而减去黄芪,断不能升气于至阴也。故气虚之人,毋论各病,俱当兼用黄芪,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然亦当临症审量。(〔批〕无黄芪不能提气于至阴,创论亦是确论。)

或问黄芪性畏防风,而古人云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谓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说然乎?

此说亦可信不可信之辞也。黄芪无毒,何畏防风,无畏而言畏者,以黄芪性补而防风性散也,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批〕黄芪欲防风者,以防风能通达上下周身之气,得黄芪而生,黄芪达表,防风御风,外来之风得黄芪而拒绝也。)

或问黄芪补气,反增胀满,似乎黄芪不可补气也,岂有药以解其胀,抑可不用黄芪耶?

夫黄芪乃补气药,气虚不用黄芪,又用何药。然服之而增胀满者,非黄芪之助气,乃黄芪之不助气也。阴阳有根,而后气血可补。阴阳之根将绝。服补药而反不受补。药见病不能受,亦不去补病矣。此黄芪补气而反增胀满,乃不生气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岂有别药以解其胀哉。

或问黄芪气分之药,吾子以为补血之品,是凡有血虚之症,俱宜用黄芪矣,何以古人用补血之药多,用四物汤佛手散,绝不见用黄芪之补血者,岂古人非欤?古人未尝非也,第以血症不同,有顺有逆。顺则宜用血药以补血,逆则宜用气药以补血也。盖血症之逆者,非血逆而气逆也,气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药,则气不顺而血愈逆矣,故必须补气以安血也。气逆则血逆,气安则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呕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犹洪水,水逆则泛滥于天下,血逆则腾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补气之药于补血之中,虽气生夫血,亦气行夫血也。此黄芪补血汤所以独胜于千古也。(〔批〕补血分气逆气顺,确有见解。)

或问黄芪以治气逆之血,发明独绝,然而亦有用四物汤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

洵乎吾子之善问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须补气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调血以归经。用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补而归经也。盖血最难归经,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轻耳。逆轻者,气逆之小也;逆重者,气逆之大也。

以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安,虽亦取效,终必得效之迟,不若补血汤治气而血止得效之捷也。

或问黄芪补气,初作胀满,而少顷安然者,何也?此气虚见补,反作不受也。黄芪补气之虚,而胃中之望补,更甚于别脏腑。黄芪一入胃中,惟恐有夺其补者,乃闭关而不肯吐,此胀满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黄芪不可单用,增入归、芎、麦冬三味,使之分散于上下之间,自无胀满之忧矣。故服黄芪胀满有二症,一不能受而一过于受也。过于受者,服下胀而少顷宽;不能受者,初胀轻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别耳。

或问黄芪补气之圣药,宜乎凡气虚者,俱可补之矣,何喘满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满而增胀也。先生既明阴阳之道,深知虚实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黄芪补气而不可治胀满者,非黄芪之故,不善用黄芪之故也。夫人喘大满,乃肾气欲绝,奔腾而上升,似乎气之有余,实是气之不足。古人用人参大剂治之者,以人参不能助胀而善能定喘耳,用之实宜。然天下贫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备人参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黄芪代之,而喘满增剧,遂不敢复用,且志之书曰∶喘满者不可用黄芪,因自误而不敢误人也。谁知黄芪善用之以治喘满实神。铎受异人传,不敢隐也。黄芪用防风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胀增满,但制之实有法。防风用少,则力薄不能制黄芪,用多则味浓,又嫌过制黄芪,不惟不能补气,反有散气之忧。大约黄芪用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二刻,湿透,以火炒之干。再泡透,又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又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得地气,然后用之。凡人参该用一两者,黄芪亦用一两。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胀满,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黄芪,俱宜如此制之。虽古人用黄芪加入防风,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终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批〕用制黄芪以治喘者,救贫寒之人也。若富贵膏梁之子,毕竟宜用人参。)

或疑黄芪得防风其功更大,用黄芪加入防风足矣,而必先制而后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黄芪而加防风,则防风之性与黄芪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调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两相亲而两相合,绝不知有同异之分。如异姓之兄弟胜于同胞,相顾而收其全功也。

或疑黄芪补气之虚,止可补初起之虚,而不可补久病之虚,予问其故。曰∶初虚之病,用黄芪易受;久虚之病,用黄芪难受也。嗟乎。虚病用补,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气之虚,乃气之逆也。气逆之虚,必用人参,而不可用黄芪。在初虚气逆之时,即忌黄芪矣,何待久病而后不可用哉。若气虽虚而无逆,则久病正宜黄芪,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谁谓黄芪之难受乎。(〔批〕黄芪不能补气逆之虚,妙论。)

或疑黄芪补气,何以必助之当归以补血,岂气非血不生耶?不知气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气,不能生气,而补气必补血者,非取其助气也。盖气虚之人,未有不血亦随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黄芪以生气,则气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气之有余,气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气之益,而转得气之害矣。故补气必须补血之兼施也。但因气虚以补气,而复补其血,则血旺而气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则气不去生血,故补血而气自旺,不必忧有偏胜之虞。然多补其气而少补其血,则又调剂之甚宜也。

或问黄芪何故必须蜜炙,岂生用非耶?然疮疡之门,偏用生黄芪,亦有说乎?曰∶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新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1. 黄芪《本草新编》
  2. 黄芪《中医饮食营养学》
  3. 黄芪茶《茶饮保健》
  4. 黄芪《中药炮制》
  5. 黄芪陈皮粥《保健药膳》
  6. 黄芪《长沙药解》
  7. 黄芪赤风汤证《临证实验录》
  8. 黄芪《药笼小品》
  9. 黄芪当归汤方《伤寒杂病论》
  10. 黄芪《本草纲目》
  11. 黄芪炖母鸡《保健药膳》
  12. 黄皮《本草蒙筌》
  13. 黄芪干烧鲥鱼《保健药膳》
  14. 黄胖病方《回生集》
  15.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伤寒杂病论》
  16. 黄胖病《奇效简便良方》
  17.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悬解》
  18. 黄胖《杂病广要》
  19.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伤寒杂病论》
  20. 黄胖《医述》
  21. 黄芪猴头汤《保健药膳》
  22. 黄胖《中医词典》
  23. 黄芪甲鱼汤《食物疗法》
  24. 黄牛屎《本草易读》
  25. 黄芪建中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6. 黄牛肉《滇南本草》
  27. 黄芪建中汤《金匮悬解》
  28. 黄牛肉《顾松园医镜》
  29. 黄芪建中汤方《伤寒杂病论》
  30. 黄牛肉《饮食须知》
  31. 黄芪建中汤证《临证实验录》

《本草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