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猪苓,味苦、甘、淡,气平。降也,阳也,无毒。入肾与膀胱经。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泄滞,助阳利窍,功专于行水,凡水湿在肠胃、膀胱、肢体、皮肤者,必须猪苓以利之。然而水湿之症有阳、有阴、有虚、有实,未可一概利之也。倘阴虚之症,轻用猪苓以泻其水,水去阴亦消亡,必有口干舌燥之症。况原无水湿之症,利之则重亡津液,阴愈虚矣。甚则有利小便,欲行点滴而不可得者,非误利之明验乎。虽然水湿之邪既在人身,岂可以阴虚难治,竟置于不治哉?用猪苓利水之药,仍入之阴药中,阴既不虚,而湿亦自利,安在猪苓之不可用乎。

或问猪苓利水,胡为利水而水不通,且多急闷而不可解,何也?此火蓄膀胱,而上焦之气不升,肺金清肃之令不行于下焦之故也。夫膀胱泻水也,然必得肺金之气清肃下行,而乃水走于阴器而出。猪苓但利水,而不能升上焦之气,上焦有火,过抑肺金,清肃之令不能行于下焦,不用降火之品,而唯从事于利水。所以,用猪苓而不效,非猪苓之不能利水也。

或问猪苓导水,使火邪从小便而出,是引火邪之下出也,然仲景张公往往用猪苓汤以散邪,何也?盖猪苓之性,不特下走于阴窍,而且兼走于皮毛之窍,仲景夫子用猪苓汤者,恶邪不走膀胱而走皮肤,虑亡阳之症,所以用之,即引火邪从皮毛而外出也。然则猪苓不特引水下泄,而亦能引火外泻也。

或问猪苓利水,何能解口之不渴也?夫小便数而口不渴者,火蓄于膀胱也。火蓄则熬干其水,水沸而为热,所以作渴。用猪苓以利水,实所以泻火,火泻而水独存,则津液通,而上润于口舌之间矣。然则猪苓非利水之药,乃生津之药也。

或疑猪苓为生津之药,终不可为训。曰∶猪苓利水尽,则口益干,而欲其口舌之生津,难矣。所谓生津者,止能生于多水之症,而不能生于无水之症。无水之症,泻水则水涸而火起;

多水之症,泻水则火降而水升。水既升矣,而津液有不润于口齿者乎。是猪苓之生津,生于利水以去火,而非概生于利水也。

或疑猪苓、泽泻,同是利水之物,而吾子偏分出功用之不同,非好奇耶?曰∶猪苓、泽泻用既不同,义自各别,有异言异,有同言同,何好奇之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新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新编》书籍目录
  1. 猪苓《本草新编》
  2. 猪苓《本草求真》
  3. 猪苓《本经逢原》
  4. 猪苓《顾松园医镜》
  5. 猪苓《本草从新》
  6. 猪苓《证类本草》
  7. 猪苓《得配本草》
  8. 猪苓《医学入门》
  9. 猪苓《中药学》
  10. 猪苓《冯氏锦囊秘录》
  11. 猪苓《本草思辨录》
  12. 猪苓《本草易读》
  13. 猪苓《本草崇原》
  14. 猪苓《本草蒙筌》
  15. 猪苓《本草便读》
  16. 猪苓《本草备要》
  17. 猪苓《本草经解》
  18. 猪苓《汤液本草》
  19. 猪苓《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0. 猪苓《本草衍义》
  21. 猪苓《名医别录》
  22. 猪苓《吴普本草》
  23. 猪苓《本草分经》
  24. 猪苓《新修本草》
  25. 猪苓《本草分经》
  26. 猪苓《本草经集注》
  27. 猪苓《本草择要纲目》
  28. 猪苓《中药炮制》
  29. 猪苓《本草害利》
  30. 猪苓《长沙药解》
  31. 猪苓《本草害利》

《本草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