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热病
伤寒温病发于春.夏月伤寒热病临.羌活冲和汤可治.防风通圣散能平.伤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不即病者.谓之温暑.及冬时伤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也.其原不殊.故一称为伤寒.其类则殊.施治不得相混.今人或疑麻黄桂枝汤不可用.不知伤寒冬寒之时.寒邪在表.开其腠理.非辛温不能散之.此麻黄桂枝等剂.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发于暄热之时.郁热自内达外.无寒在表.故非辛凉寒苦酸之剂.不能解.此麻黄桂枝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处九味羌活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兼治内外者之所以可用也.九味羌活汤防风.黄芩白芷与川芎.苍术生地细辛甘.煎法还用姜枣葱.防风通圣将军芍.薄荷归芎草朴硝.栀翘芩桔并白术.麻黄荆芥滑石膏.

- 温病热病《伤寒捷诀》
- 温病取吐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热病解《叶选医衡》
- 温病起手太阴论《温病条辨》
- 温病三日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岐视《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温病少阴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岐视《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温病舌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七日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舌验《医门补要》
- 温病派《中医名词词典》
- 温病食复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呕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暑病《景岳全书》
- 温病衄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暑病《类经》
- 温病脓血利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死生候《伤寒总病论》
- 温病名义《四圣悬枢》
- 温病四日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面部五色应证篇《形色外诊简摩》
- 温病嗽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温病体虚《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病脉是虚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病吐血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脉论《三指禅》
- 温病五日候《诸病源候论》
- 温病脉法解《研经言》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伤寒捷诀》
- 作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总论
- 伤寒总诀治法
- 太阳经伤寒
- 太阳经伤风
- 阳明经分在经在腑
- 阳明经经病
- 阳明经腑病
-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 三阴经分传经直中
- 太阴经传经热症
- 太阴经直中寒症
- 少阴经传热症
- 少阴经直中寒症
- 厥阴经传经热症
- 厥阴经直中寒症
- 结胸
- 血结胸
- 痞气
- 下厥上竭
- 亡阳
- 肠垢溏
- 发黄
- 发狂
- 发斑
- 筋惕肉
- 风温
- 湿温
- 风湿
- 中湿
- 温病热病
- 阳毒
- 阴毒
- 发汗
- 战振栗
- 合病
- 并病
- 谵语
- 郑声
- 呕吐
- 干呕
- 火邪惊狂
- 蛔厥
- 狐惑
- 刚痉柔痉
- 霍乱
- 寒热往来
- 发喘
- 咳嗽
- 吐血
- 衄血
- 单伏双伏
- 阴阳易
- 咳逆
- 心动悸
- 两感伤寒
- 百合
- 懊(读恼古字通用)
- 奔豚动气
- 脏结
- 除中
- 螈
- 怫郁
- 劳复食复
- 过经不解
- 温疟
- 渴症
- 漱水不欲咽
- 背恶寒
- 恶寒
- 汗后恶寒
- 阳经发热
- 阴经发热
- 下后有热
- 头痛
- 咽痛
- 胁痛
- 腹满痛
- 燥咽干
- 循衣摸床
- 烦躁
- 昼夜偏剧
- 多眠
- 不得眠
- 小便不利
- 小便自利
- 大便不利
- 阴症
- 阳症
- 表症
- 里症
- 阴厥
- 阳厥
- 阴症似阳
- 阳症似阴
- 妇人伤寒
- 妇人热入血室
-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 伤寒有四症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