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
沈太太(五十九岁,六月二十九日) 肝升太过,胃降不及,平素操劳,肝胃两虚,肝胆气火偏旺,气滞不和,又加感受暑风,自肺胃扰动肝阳,肝胃气失通调,脘痛胁胀,身热烦渴,口干呕吐,骨络烦疼,眠食欠安,《内经》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疟自阴来者,谓之瘅疟。又云∶厥阴之为病苦寒热是也。脉弦滑数兼见尺部濡数,舌苔黄糙少润,脉证互参切忌怒,怒则气逆阳升,防有肝厥之虞,治宜清解暑热,两和肝胃法,冀其退机。另纸录方请正。
连翘 青蒿 东白芍 川郁金 车前草 银花露 地骨皮 朱茯神 玫瑰花 鲜金斛 淡鳖甲 纯嫩钩 薄橘红
陈少云(五十二岁,南浔,三月二日) 肝阴素本不足,肝胆气火偏旺,操劳动肝,肝木与心火相为煽动,肝与胃脏腑相对,一胜一负,肝善升而胃少降,激动肝中湿浊,痰饮加以食滞壅遏,府气始起,寒热脘闷,继则左胁引痛,咳嗽身热,骨络烦疼,大便秘结,此病本在肝胃,而标在肺经,所谓厥阴之为病苦寒热是也。脉气六阳,按左弦数而濡,右寸关弦滑数,兼见舌苔黄腻尖边红。治宜清热豁痰平肝降气。附方请高明政之。
西秦艽 青蒿子 赤苓 玫瑰花(二分挫末再研极细分冲) 淡鳖甲 地骨皮 方通草 东白芍 半贝丸 银胡 金扁斛 丝瓜络 枷楠香

- 肝胃《凌临灵方》
- 肝痿《中医词典》
- 肝胃不和《中医词典》
- 肝为泪《中医词典》
- 肝胃气痛《中医词典》
- 肝为刚脏《中医词典》
- 肝胃气痛秘方《华佗神方》
- 肝为刚脏《中医名词词典》
- 肝胃郁热咯血《轩岐救正论》
- 肝外感生风《小儿药证直诀》
- 肝吸虫病《消化病学》
- 肝外胆道《人体解剖学》
- 肝系《中医词典》
- 肝体阴用阳《中医词典》
- 肝系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肝所生病《幼科发挥》
- 肝细胞的异质性《组织学与胚胎学》
- 肝损《中医词典》
- 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临床生物化学》
- 肝素类《医院药学》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素《药理学》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胆汁分泌综合性障碍《病理生理学》
- 肝死脏《中医词典》
-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肝死《中医词典》
- 肝细胞对胆红素分泌障碍《病理生理学》
- 肝说《医学三字经》
- 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病理生理学》
- 肝说《医学实在易》
- 肝细胞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凌临灵方》
- 作者:凌晓五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风温夹食
- 时
- 湿温
- 暑风兼疹
- 暑湿
- 白
- 红疹
- 紫斑
- 春温逆入心包
- 伏暑
- 伏暑内闭
- 热入营分
- 热入厥阴
- 热邪消烁津液
- 阴虚阳浮
- 阴斑
- 伏暑夹食
- 霍乱夹食
- 霍乱
- 遗湿
- 风斑
- 寒水袭肺
- 内燥
- 冬温痰火
- 暑风化疟
- 阴疟
- 肝胃
- 瘅疟
- 气虚下陷
- 暑湿泄泻
- 脾虚泄泻
- 白积
- 暑湿内陷
- 湿火红积
- 赤白积烟漏
- 噤口痢脱肛
- 休息痢
- 飧泄
- 脱肛
- 肠红
- 痔
- 痔漏脱肛
- 血痢
- 水肿(一)
- 下体肿胀
- 脚气
- 肿胀
- 水肿(二)
- 寒湿气滞
- 湿食
- 单臌胀
- 黄疸
- 风淫末疾
- 行痹
- 着痹
- 痛痹
- 半身不遂
- 痿
- 风寒
- 风温
- 暑风
- 湿气
- 风燥
- 胃咳
- 三焦咳
- 木火刑金
- 金水双亏
- 肝气痰饮
- 肝气扰动痰饮
- 痰阻气络
- 风热致衄
- 鼽衄
- 胃血上吐下利
- 胃血
- 牙衄不止
- 离经之血未净
- 瘀血滞于肺络
- 瘀血滞肺
- 痰中夹血
- 劳嗽见红
- 风痰扰肺
- 寒郁于肺
- 金实无声
- 木火刑金声嗄
- 金破无声
- 肺痈已溃
- 久嗽吐白血
- 哮喘
- 喘逆
- 半头痛目翳
- 风痰痫厥
- 痰厥
- 肝厥
- 心悸怔忡
- 痰迷心窍
- 重阳则狂
- 耳钝不聪
- 天行赤眼
- 偏正头风
- 烂喉丹痧
- 喉痹
- 头项结核
- 噎膈
- 翻胃
- 肝气胃寒
- 胃火冲逆
- 肝火乘胃
- 上呃
- 下呃
- 瘕气
- 疟母
- 胃寒痛
- 腹痛
- 石瘕
- 内痈
- 腰痛
- 癃闭
- 血淋
- 遗精
- 梦遗
- 附喉科金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