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痛
牛(左,年廿六,上兴桥) 寒湿气滞,肝胃不和,胃脘当心而痛,痛甚欲呕,脉右弦缓,治拟泄木和中。
生米仁 宣木爪 东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赤苓 缩砂仁或用阳春砂仁 广藿香(左金丸三分,拌) 新会皮 延胡索 小青皮 制香附 法半夏 瓦楞子 焦麦芽
如干姜、吴萸、刺猥皮,九香虫、肉桂、沉香之类,随意用之,常服香砂养胃丸大佳。
南皋桥七家田沈商尧,年五十余,胃寒痛不止,脉弦迟舌白胖,清乌镇沈馨斋治之,用归建中汤一剂即止,方附后。
桂枝(一钱) 煨姜(三片) 全当归(二钱) 东白芍(三钱) 红枣(三枚) 大棉 (一钱五分)炙甘草(七分) 饴糖(三钱) 胡芦巴(一钱)
朱(北街,年三十,六月专请) 饥饱失常,劳倦内伤,厥阴肝气横逆,扰动胃中留伏痰饮,痰气交阻,肝胃气失通调,胃脘当心而痛,痛甚欲呕,两胁支满,甚且厥逆,拘挛不仁,屡经更医,拟进辛温香燥之品,肝胃血液益受其耗,而脘痛胁胀不除,病经旬余,食不沾唇,形肉羸瘦,尝读《内经》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治肝之体宜酸宜甘,治肝之用宜酸宜苦,酸甘能敛肝阴。肝与胃脏腑相对,一胜则一负,肝善升而胃少降,所以见证如是也。今诊脉象虚数近弦,右关弦滑而浮,舌胎黄糙边红。拟宗经旨主治,附方请明眼酌夺。

- 胃寒痛《凌临灵方》
- 胃寒呕吐黄水《外科全生集》
- 胃寒作痛《校注医醇剩义》
- 胃寒呕吐《症因脉治》
-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胃寒呕吐《中医词典》
-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饮食调养《老年食养食疗》
- 胃寒恶阻《中医词典》
- 胃和小肠疾病《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胃寒肠热《圣济总录》
- 胃和小肠生理《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胃寒《明医指掌》
- 胃黄《中医词典》
- 胃寒《明医指掌》
- 胃火《中医词典》
- 胃寒《明医指掌》
- 胃火《明医指掌》
- 胃寒《中医词典》
- 胃火《校注医醇剩义》
- 胃寒《傅青主男科》
- 胃火冲逆《凌临灵方》
- 胃寒《中医名词词典》
- 胃火呕吐《中医词典》
- 胃管要诀《华佗神方》
- 胃火呕吐《症因脉治》
- 胃管下俞《中医词典》
- 胃火上升《中医名词词典》
- 胃管《中医词典》
- 胃火小舌《喉科指掌》
- 胃关煎《时病论歌括新编》
- 胃火牙痛《中医词典》
《凌临灵方》
- 作者:凌晓五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风温夹食
- 时
- 湿温
- 暑风兼疹
- 暑湿
- 白
- 红疹
- 紫斑
- 春温逆入心包
- 伏暑
- 伏暑内闭
- 热入营分
- 热入厥阴
- 热邪消烁津液
- 阴虚阳浮
- 阴斑
- 伏暑夹食
- 霍乱夹食
- 霍乱
- 遗湿
- 风斑
- 寒水袭肺
- 内燥
- 冬温痰火
- 暑风化疟
- 阴疟
- 肝胃
- 瘅疟
- 气虚下陷
- 暑湿泄泻
- 脾虚泄泻
- 白积
- 暑湿内陷
- 湿火红积
- 赤白积烟漏
- 噤口痢脱肛
- 休息痢
- 飧泄
- 脱肛
- 肠红
- 痔
- 痔漏脱肛
- 血痢
- 水肿(一)
- 下体肿胀
- 脚气
- 肿胀
- 水肿(二)
- 寒湿气滞
- 湿食
- 单臌胀
- 黄疸
- 风淫末疾
- 行痹
- 着痹
- 痛痹
- 半身不遂
- 痿
- 风寒
- 风温
- 暑风
- 湿气
- 风燥
- 胃咳
- 三焦咳
- 木火刑金
- 金水双亏
- 肝气痰饮
- 肝气扰动痰饮
- 痰阻气络
- 风热致衄
- 鼽衄
- 胃血上吐下利
- 胃血
- 牙衄不止
- 离经之血未净
- 瘀血滞于肺络
- 瘀血滞肺
- 痰中夹血
- 劳嗽见红
- 风痰扰肺
- 寒郁于肺
- 金实无声
- 木火刑金声嗄
- 金破无声
- 肺痈已溃
- 久嗽吐白血
- 哮喘
- 喘逆
- 半头痛目翳
- 风痰痫厥
- 痰厥
- 肝厥
- 心悸怔忡
- 痰迷心窍
- 重阳则狂
- 耳钝不聪
- 天行赤眼
- 偏正头风
- 烂喉丹痧
- 喉痹
- 头项结核
- 噎膈
- 翻胃
- 肝气胃寒
- 胃火冲逆
- 肝火乘胃
- 上呃
- 下呃
- 瘕气
- 疟母
- 胃寒痛
- 腹痛
- 石瘕
- 内痈
- 腰痛
- 癃闭
- 血淋
- 遗精
- 梦遗
- 附喉科金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