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卷首

《医学传心录》书籍目录

先将抄本传心录一册(共计八十七章)开首十三章先读熟。

用药传心赋一篇,读之药性大概便知矣。

治病主要诀一篇,读之即知每病主药。

引经药二行,盖百病各有经络,药材众多,非所引药,则众药无所依归,反

致生害,譬如同众拜客,无人作引,终不能入其室中,所谓无针不引线也。

诊脉传心诀,读之则知脉之名体,轻重缓急虚实表里。

诊脉总要一条,读之举手按脉,即知其病症矣。

三部总看一条,读之则知三部相同之脉,便知犯何病症矣。

发言须当理一条,读之则知问病之法。

汤头歌要旨五章共五条,如脉息略明,病状已得,药性初知,而不知古人一定之方,随时加减,是舍绳墨而意裁曲直,弃权衡而手揣轻重,终于错谬,盖古人定方,必先诊脉,知系何脏腑何经络之病,即应用何经络之药,每方必有主药、辅助药、调和药以配合,而药味中一经炮炙,便尔更变原性,或方中之药,各有相犯相忌相助,岂可乱用,故必斟酌尽善,始定成方,以为加减,垂示后学,以为准绳,若使药性不熟,不知加减,诊脉而后,举目茫然,不知作何立方也。

病因赋一章最妙,人犯病症,一经外现,茫然不知其病因何而得,亦不知何脏腑何经络受伤,倘看脉后,人问因何而得,系何脏腑经络所致,如何答应,此篇一熟,一见便知,不独医人,而自己倘觉有病,亦知其何因,庶不为庸医所害耳。

以上自诊脉传心诀至病因赋,不过十三章,数日可熟,以下七十四章,皆以病因赋内每一句为题,分病原治法成为一章。其用药汤头犹恐人不能记忆,将一方各药练成五言绝句,亦甚便易;如能熟知更妙,或不能熟,常常读之,自能入腹。

药有三百余味,此本分寒热温平四种,共计一百四十六味,虽缺半未全,而首面上之药亦可足用,间有药性不能尽列,而药性之大概已具。

人精义,为医学大纲,系属秘本,并无坊刻,熟此一本,给人诊治,不致错谬矣。

二、再看《图注难经脉诀》一部,计四小薄本。

医之一道,必先详知脉理,脏腑经络,五行生克,此书专讲脉络,其中有图、有注解,惟诊脉入式歌、五脏歌、七表八里九道、下指诊脉歌皆七言绝句,读之为妙。其余常读,便顺口入腹,至内中卷三

一本,《难经》有细注,可与第一卷《难经·图》,两本摊于案上对看自明。

按:《图法难经脉诀》唯心的东西较多。不如参考《濒湖脉学》或《金鉴.脉诀》。

三、再看汪讱蓭《本草备要》一部,四五薄本,专讲药性,后面附有《汤头歌诀》一薄本,方共三百有零,分为二十门,每一汤头仅数句,亦必须熟读。至于古方,岂能个个讲明,只就《伤寒》坏病内最难措手之方选四五个,以参悟其用药之方,则不烦而心得矣。

四、再看汪讱蓭所注《医方集解》一部,专载古人陈方,讲明古人因病立方,用药精义,而且分明补益、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日、疡、经产、救急,共二十二门。凡补益等名目下,各有细注,而各方亦有细注,虽不必读,不可不静心三复细看也。

至脉与所现之症侯,有相合者,为脉症相合,照“汤头”加减立方自易。至有脉如此,而所现之症如彼,是为脉症不符,凡脉与症不符者,病多难治。盖究不知所患何症,未便冒昧以投药,或舍脉从症,舍症从脉,必有依据,故此《医方集解》一部,不可不细玩也。

左手脉三部,心、肝、肾为脏。小肠、胆、膀脏为腑。脏属阴、腑属阳,此谓三阴三阳。

右手脉三部,肺、脾、命门为脏。大肠、胃、三焦为腑。

诊脉须将二三四指甲剪去,盖人之指尖最灵,指尖直督向下,按之则脉中动静虚实,无微不到。若用三指平按脉上,则不得脉中之细微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传心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传心录》书籍目录
  1. 写在卷首《医学传心录》
  2. 《中医词典》
  3. 《黄帝内经太素》
  4. 鞋带痈《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5. 《中医词典》
  6. 鞋带痈《中医词典》
  7. 《明医指掌》
  8. 鞋带疽《中医词典》
  9. 《友渔斋医话》
  10. 携带者筛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1. 《脉因证治》
  12. 斜照法及斜照配合放大镜检查法《眼科学》
  13. 《金匮钩玄》
  14. 斜隐视《眼科学》
  15. 泄风《中医名词词典》
  16. 斜视检查法《眼科学》
  17. 泄风《中医词典》
  18. 斜视《眼科学》
  19. 泄风《解围元薮》
  20. 斜视《自我调养巧治病》
  21. 泄剂《中医名词词典》
  22. 斜视《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3. 泄剂《中医词典》
  24. 斜飞脉《中医词典》
  25. 泄精《新修本草》
  26. 斜飞脉《中医名词词典》
  27. 泄精《普济方·针灸》
  28. 斜方肌损伤《中医伤科按摩学》
  29. 泄精《卫生易简方》
  30. 斜刺《中医词典》
  31. 泄可去闭《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