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东垣①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治宜升浮而助阳也,补中益气汤。内伤脾胃:有饥饿损伤,有饮食过伤,有服峻剂之药以致内伤,种种不同,治法亦异。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不足症堪尝。
①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间真定人(即河北省正定县)。是张元素弟子。治病以脾胃为重。著有《兰室秘藏》、《脾胃论》.....等。
平胃散(神)曲(麦)芽,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山查并草果,一服即宽肠。
葛花解酲①汤

-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医学传心录》
- 内伤呕吐《中医词典》
- 内伤三消《中医词典》
- 内伤呕吐《中医词典》
- 内伤三消《中医词典》
- 内伤衄血《症因脉治》
- 内伤舌音不清《症因脉治》
- 内伤衄血《中医词典》
- 内伤湿痰《中医词典》
- 内伤衄血《中医词典》
- 内伤湿痰《中医词典》
- 内伤门(二十三则)《辨证录》
- 内伤似外感证《卫生宝鉴》
- 内伤门《石室秘录》
- 内伤说《医理真传》
- 内伤门《古今医统大全》
- 内伤四肢不举《症因脉治》
- 内伤论《古今医彻》
- 内伤嗽血《中医词典》
- 内伤痢疾《中医词典》
- 内伤嗽血《中医词典》
- 内伤痢疾《中医词典》
- 内伤嗽血《症因脉治》
- 内伤劳倦《张聿青医案》
- 内伤痰壅《症因脉治》
- 内伤口眼斜《症因脉治》
- 内伤头痛《中医词典》
- 内伤口噤不语《症因脉治》
- 内伤头痛《中医词典》
- 内伤咳嗽《儿科要略》
- 内伤头痛《症因脉治》
《医学传心录》
- 钱乐天(着)[上海刘一仁]
- 修订说明
- 写在卷首
- 诊脉传心诀
- 诸脉主病
- 诊脉总要
- 诊脉六法
- 三部总看歌
- 发言须当理
- 引经药
- 用药传心赋
- 治病主药诀
- 四君汤加减歌
- 四物汤加减歌
- 二陈汤加减歌
- 小柴胡汤加减歌
- 平胃散加减歌
- 病因赋
-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 中暑有动静之异
- 受湿有内外之分
- 火有七说
- 痰有十因
- 气有九论
- 郁有六名
-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 嗳气皆由于痰火
- 咽酸尽为乎食停
-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 喘急有虚有实
- 痉症有阴有阳
-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 吐血出于胃腑
- 衄血本乎肺经
- 痰涎血属于脾脏
- 咯唾血属于肾经
-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 便浊有赤白之异
- 汗出有自盗之名
-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 胁痛有两边之别
- 头风有左右之分
-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 痿症不足与湿热
- 痹症寒湿与风乘
-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 眩晕者无痰不作
- 消渴者无火不生
-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 耳聋者肾虚之故
- 目疾者肝火之因
- 齿痛乃胃热气虚
- 喉痹乃火动痰升
-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 崩漏下血为损任冲
-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