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部颜色改变
眼之五轮分属五脏,肝、心、脾、肺、肾之病,皆可上注于目,引起目的色泽变化。有经验的医生可以根据眼的颜色变化规律来辨别不同脏器的疾病。
1.白眼球的颜色变化
正常人的白眼球无其他颜色,一般白而有光彩。如果内脏有病,在白眼部出现颜色改变。
①红色。主要是眼球充血、发炎的原因。有时单眼发红、有时双眼同时发红。除了眼红以外,还会有分泌物。视物时疼痛,尤其晨起时明显。
②白色。白眼球正常时也呈白色,但有光彩。如果过于白,近于蓝白色,说明分布在白眼球部分的血液减少,证明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如果突然发现眼球变白,可能有急性大量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宫外孕等。
③黄色。白眼球发黄,似有黄色素附在白眼球上,属于胆汁代谢障碍或胆汁外溢。白眼球发黄多见于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囊、胆道炎症、结石、蛔虫、肿瘤等。再则,不要把白眼球的脂肪沉着误诊为黄疸。脂肪沉着多见于中年以后,目有黄色隆起的斑块,在眼裂部最明显。而白眼球的黄疸的黄色均匀,在眼球周围明显,应注意辨别。
④白眼球部有散在性小出血点,或有小块瘀血斑,即有出血倾向,可考虑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有时也是脑血管栓塞或出血的先兆。
⑤斑点。在农村幼儿的白眼球上,经常见有蓝色、灰色、或暗灰色的斑点,单个或散在多发,境界清楚,斑点周围均正常,多证实患有蛔虫症。如发现有此种斑点,到医院查一下大便中有无蛔虫卵便能确诊。
2.黑眼球的颜色变化
黑眼球即角膜部分,一般呈暗黑色,有光泽,其颜色变化多出现在黑眼球的周围,随疾病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色泽变化。
①黑眼球周围充血。呈红色,初起时双眼球出现针尖大小的小疮,排列成行,若已破溃呈树枝状,或可见到点状或地图状,同时伴有怕光、流泪、疼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去眼科诊治。一般是患病毒性角膜炎或虹膜炎所致。
②黑眼球呈灰暗色。黑眼球表面呈灰暗色,并有水肿、增厚等改变,识物不清,出现疼痛、怕光、流泪等自觉症状。这种全黑眼球的灰暗性变性,最多见于梅毒,尤其是先天性梅毒侵犯到黑眼球所致;也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和病毒性感染。
③黑眼球周围出现金绿色环、黄棕色或黄棕色带,宽约1~3mm,在角膜上行端较宽,这是儿童的一种少见病症——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主要是铜代谢障碍,预后较差。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④黑眼球周围出现白色环。是衰老的表现,也称老化环。
其实质是血中胆固醇增高所致。可以预测卒中,即脑溢血或脑梗塞等。
3.瞳孔的颜色变化
我国为黄种人,瞳孔呈黑色,清静明亮。如果瞳孔色泽出现异常,预示着已患疾病。
①白色。瞳孔区域由黑变白,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年性白内障,表现为视物不清或根本看不见物体。除此之外,还有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糖尿病,眼外伤等原因。
②红色。瞳孔内呈现红色,是眼内有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眼外伤等疾病。
③青色。青色为一异常征象,是由于眼内压力过高,正常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发生障碍,致使角膜呈雾状水肿及眼内组织病理性改变,使瞳孔发出青绿色反光,中医学称为绿内障。
4.虹膜颜色变化
虹膜呈环形薄膜,位于瞳孔周围,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瞳孔的大小。黄种人的虹膜大部分是棕黄色,白种人呈灰色、浅棕色,有的呈黄色。在国内不同民族区域稍有不同,但在同一地区对常人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在正常区域里出现异常情况,便认为是疾病。
①褐色斑。在虹膜上出现褐色斑点,与白眼球上的褐色斑相似,可认为是肠蛔虫症的征象。
②散在性斑点。在虹膜上出现许多分散性小点,并有不同颜色,多见于风湿症病人。
③凹陷区域。在虹膜下方或瞳孔周围的虹膜有许多凹点,可能患有溃疡病。
④虹膜斑点。虹膜区域出现斑点,多见于胃溃疡、急性胆囊炎、冠心病等。
⑤眼睑灰暗。正常人眼睑呈淡黄色,与面部皮肤相近,有光泽。如果眼睑色变灰暗,在眼球周围形成一圈灰暗色,即眼眶发暗,多半是由于劳伤过度所致肾虚,如重度神经衰弱、性生活过频、过度疲劳、癌症晚期、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病症;也有些是属于功能性紊乱造成的;有些则是消耗性疾病所致。所以,出现类似眼睑灰暗时,应及时改善生活条件,注意休息和调节饮食,如经过自行调理仍不能改善,应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

- 眼部颜色改变《百病自测》
- 眼部形态改变《百病自测》
- 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外科证治全书》
- 眼部《外科大成》
- 眼赤候《诸病源候论》
- 眼不医不瞎论《目经大成》
- 眼赤秘方《华佗神方》
- 眼不医不瞎辨《目经大成》
- 眼赤膜下垂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 眼不医必瞎辩论《审视瑶函》
- 眼赤痛《幼幼新书》
- 眼不开《幼科心法要诀》
- 眼赤肿痛《经验麻科》
- 眼不开《证治准绳·幼科》
- 眼赤肿痛《明医杂着》
- 眼不开《医述》
- 眼唇蛔虫征《中医词典》
- 眼不开《医宗金鉴》
- 眼大角《中医词典》
- 眼病歌诀《异授眼科》
- 眼大睫《中医词典》
- 眼病的预防《中医眼科学》
- 眼大头《中医词典》
- 眼病的护理《中医眼科学》
- 眼大嘴《中医词典》
- 眼病《保幼新编》
- 眼带《中医词典》
- 眼病《扁鹊心书》
- 眼丹《中医名词词典》
- 眼病《古今医鉴》
- 眼丹《中医词典》
《百病自测》
- 基础篇
- 内科
- 咳嗽、咳痰
- 呼吸困难
- 紫绀
- 胸痛
- 咯血
- 便秘
- 水肿
- 腰背痛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糖尿病
- 小卒中
- 心绞痛
- 心肌梗塞
- 中风
- 特发性浮肿
- 慢性支气管炎
- 支气管扩张
- 肺气肿
- 心律失常
- 冠心病
-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 急性风湿热
- 缺铁性贫血
- 慢性胃炎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三叉神经痛
- 面神经炎
- 脊髓空洞症
- 癫痫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重症肌无力
- 外科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 食道癌
- 肾盂肾炎
- 乳腺肿物
- 白塞氏病
- 胆囊炎与胆石症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 胆道蛔虫病
- 急性阑尾炎
-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与腹膜炎
- 肠梗阻
- 急性胰腺炎
- 胰腺肿瘤
- 嵌顿疝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直肠癌
- 黑痣变癌
- 表皮癌前病变
- 破伤风
- 药疹
- 气性坏疽
- 胃癌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栓性静脉炎
- 湿疹
- 雷诺氏综合征
- 慢性前列腺炎
- 前列腺增生症
- 膀胱肿瘤
- 肾癌
- 淋病
- 软性下疳
- 下疳
- 阴茎癌
- 阴茎白斑
- 尖锐湿疣
- 隐睾症
- 精索静脉曲张
- 睾丸炎
- 附睾炎
- 睾丸肿瘤
- 克雷氏骨折
- 孟太奇氏骨折
- 脊柱骨折
- 骨盆骨折
- 肩关节脱位
- 肘关节脱位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 踝关节扭伤
- 急性腰扭伤
- 肩关节周围炎
- 先天性髋脱位
- 慢性骨髓炎
- 妇产科
- 外阴炎
- 外阴溃疡
- 前庭大腺炎
- 阴道炎
- 慢性宫颈炎
- 急性盆腔炎
- 慢性盆腔炎
- 生殖器结核
- 外阴营养障碍
- 淋病
- 外阴癌
- 宫颈癌
- 子宫体癌
- 子宫肌瘤
- 卵巢瘤
- 葡萄胎
- 恶性葡萄胎
- 绒癌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子宫肌腺病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 闭经
- 痛经
- 经前期紧张征
- 更年期综合征
- 子宫脱垂
- 妊娠
- 流产
- 异位妊娠(子宫外孕)
- 妊娠剧吐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 前置胎盘
- 胎盘早期剥离
- 子宫破裂
- 产褥感染
- 产后中暑
- 晚期产后出血
- 儿科
- 小儿粪便异常
- 婴儿哭闹
- 小儿惊厥
- 营养不良
- 鹅口疮
- 婴儿腹泻
- 小儿发热
- 先天性心脏病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肺炎
- 化脓性脑膜炎
- 克汀病
- 先天愚型
- 舞蹈病
-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
- 血友病
-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肾病综合征
- 急性肾炎
- 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