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伤寒液少证
病者胃素不健,体质不强,表里津液不足,非盛夏则皮肤无汗,至严冬则小便颇多,故平素即大便干燥。忽患伤寒,余诊其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项背腰臀,均觉痛楚,两目带红,而唇齿干燥。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一剂而缓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气汤,微和其里,便通即愈。
友人杨达奎教授,胃纳不甚强健,故体质不强。周身皮肤,干燥不泽。平素颇喜品茗,虽每日饮多,而小便亦多,故其津液显然呈不足之象。非至盛夏之时,则皮肤无汗。一至严冬之际,则小便更多。此所以肌肤索泽,而为大便干燥之因也。
在1949年冬月下旬,忽患伤寒。始则啬啬恶寒,及四肢手足关节,均觉酸楚。而独皮处无汗,气息微喘,而微有恶心。经余诊之,断为正伤寒之候。杨君闻之,以为必用麻黄汤方,盖向知余治伤寒而喜用经方也。
余曰:“以君之证,麻黄汤在所必用。以君之体质,素来津液不足,麻黄总嫌太峻,盖不能大发其汗也。余有一法,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即服药后,俟微有汗意之时,再饮热粥一小碗,使微汗缓缓外透。不可令如水淋漓,如此则病必除矣。”
杨君然之,其夫人秦碧筠亲为煎药。如法服后,约半小时,果然微汗出矣,头面胸腹及四肢,均感微湿,而周身疼痛已较松。乃将预先煮好之热稀粥,以汤瓢与之。
服粥后,微汗时间更为延长,先后约三小时,而寒热渐退,身疼立瘳。晚间续服第二煎,其病爽然若失。
次日复诊,见其体温复常,毫无所苦,惟舌苔微腻。询其大便,因素来大肠津液不足,必隔二三日一解。今前后计之,已五日未解。按其腹部,脘口尚和,惟按其脐下少腹,微有硬痛耳。再为之处以小承气汤,量亦较少。令其煎服之后,只求大便一通,即停后服,目的在微和其胃肠,而不在大攻也。迨一服之后,大便果下燥黑之粪球数枚,夹以溏粘之半流动物,而表里均和而痊矣。
川桂枝二钱五分 京赤芍一钱五分 生麻黄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五分 杏仁泥三钱 生姜三片 红枣五枚
小承气汤方

- 冬令伤寒液少证《余无言医案》
- 冬葵子汤《医方考》
- 冬令伤寒证《余无言医案》
- 冬葵子《药性切用》
- 冬脉如营《中医词典》
- 冬葵子《本草撮要》
- 冬青《本草纲目》
- 冬葵子《本草分经》
- 冬青《本草求真》
- 冬葵子《名医别录》
- 冬青散《是斋百一选方》
- 冬葵子《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冬日外感《评琴书屋医略》
- 冬葵子《本草便读》
- 冬三月《寿世传真》
- 冬葵子《本草崇原》
- 冬桑叶《药性切用》
- 冬葵子《中药学》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侣山堂类辩》
- 冬葵子《本草从新》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时病论》
- 冬葵子《本经逢原》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按跷春不病温义不同《读医随笔》
- 冬葵子《本草新编》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何以伤于寒者而病又何以冬所伤者而春必病《张聿青医案》
- 冬葵子《本草求真》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事难知》
- 冬葵子《证类本草》
- 冬伤于寒大意《时病论》
- 冬葵子《本草易读》
- 冬石《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