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发癍疹证
夏令热病五日,发生癍疹,大小相杂,色红带紫,高热不退,自汗,心烦不安,口干作渴,欲得冷饮,舌绛而干,白睛发红,六脉洪大而数。厂医治之无效。余令先以西瓜汁饮之,次投以白虎人参汤,加葛、地、斛、栀。一剂而热退躁止,癍疹色淡。询其大便未解,心下郁郁微烦。再以竹叶石膏汤合调胃承气汤,便解热清而获愈。
曹家渡之三官堂桥北中华织造厂,有俞某者,为该厂厨房主持之工友。于1952年夏末,患生热病。中医谓温病之发,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者为热病,盖以时令分也。初觉微有恶寒,旋即体温上升,而不再恶寒。数小时后,即高至四十度以上,头痛肢酸。尝经厂医治之无效。次日则口干作渴,觉内热如焚。第三日,则更增烦躁,反复不安。第四日,则身发癍疹,大小相杂,懊(忄农)更甚。虽经医连用青霉素及氯霉素治疗,然病仍日增不已。至第五日,其厂中有工友某偶在裕昌窑货店购物,谈及此证,云将改送医院。裕昌店主告之曰:“此必伤寒病也,非延余医师治疗不能速效,且必有把握也。”某工友回厂,取得俞姓工友及厂中同意,来延余诊。
当余步入厂中,经过诊疗室前时,内有白衣使者四五人,见余人内,目逆而送之。余既登楼,至病者之室,见病者卧于床上,赤膊短裤,反复不安,见余入内,则强自镇静。
诊其左脉,则以右手抚胸,诊其右脉,则以左手抚胸,其心烦可知。而脉则洪大而数,舌则干燥而绛,目则白睛发红,赤丝缭绕,肤则癍疹相杂,色红而紫。并询知口渴不休,欲得冷饮,其表里之热可知。
余令先购一大西瓜,取汁与之。乃为之处方,以白虎人参汤为主,加葛根、生地、石斛、山栀。令如法煎服一帖。并告病者以无碍,安心服药可也。迨一服之后,病去六分。
次日复诊,见其向之高热已减,烦躁已安,周身之疹色渐淡,而不似前此之紫红矣,诊其两脉亦渐平。惟病者自诉,觉心下尚郁郁微烦。询其大便有几日未解,答云:已四日不解矣。再察其舌,则中尖及边沿之绛色,已较转淡,惟根部薄腻,而带燥黄。乃改以竹叶石膏汤合调胃承气汤。尽大剂白虎之后,有改用竹叶石膏之可能,在清凉之中,有兼用微利之必要,故以此两方合用之耳。
服药之后,大便果解,而诸证悉除,舌根黄色退清,而思食矣。
三诊之时,嘱以竹叶、石膏、薏仁三味,煎汤当茶,饮之三日。另以香砂六君子加神曲、麦芽,以益气和胃焉。
白虎人参汤加葛地斛栀方

- 热病发癍疹证《余无言医案》
- 热病二日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烦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毒攻眼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方论《温热暑疫全书》
- 热病毒攻手足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方四道《温热暑疫全书》
- 热病大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防损胎《评注产科心法》
- 热病疮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后沉滞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辨脉《温病正宗》
- 热病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斑疮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八九日以上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哕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热病夹食重证《余无言医案》
- 热病《灸法秘传》
- 热病解肌发汗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幼科心法要诀》
- 热病灸刺法论《普济方·针灸》
- 热病《温病正宗》
- 热病决《黄帝内经太素》
- 热病《内经评文》
- 热病口疮成《松峰说疫》
- 热病《时病论》
- 热病口疮候《诸病源候论》
- 热病《灵素节注类编》
- 热病口干候《诸病源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