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后位

《妇产科学》书籍目录

枕后位约占顶先露的25%,多发生于骨盆有轻度狭窄的情况下。此类骨盆的入口前半部可能稍狭窄,影响枕前位儿头的下降、衔接,而后半部则较宽,故胎枕多转向后方入盆,如宫缩良好,约90%以上将转成枕前位娩出,约5%不能转为前位而成为“持续性枕后位”,最后转成“正枕后位”娩出。

一、诊断

产前发现者,无临床意义,因多数能转成枕前位,但临产后儿头已衔接而为枕后位者,将影响产程进展,应予重视。

枕后位可在腹部前方扪及胎儿肢体,胎背在腹部一侧,位置较靠后,胎心音在腹部侧方略遥远。临床上,依靠腹部触诊常不易确诊,必要时可经阴道检查或B超检查确诊。

阴道检查可发现儿头的矢状缝和母亲骨盆的斜径相一致,前囱在其前端,后囱在后。若矢状缝不易辨认,可依胎儿耳轮所指的方向来辨别。

二、分娩经过

90%以上在强有力的宫缩推动下,将转为枕前位娩出(图119)。由于枕后位头的前俯屈较枕前位差,故儿头将以周径较大的枕额径平面通过产道,且胎头内旋转费时(需旋转135°成正枕前位,图119),加上骨盆也可能相对狭窄,故产程多延长,胎头衔接较晚,常有肛门下坠排便感及出现水肿

少数不能转至前位者,可出现下列情况:

1.深横阻滞 因产力不足或骨盆中段狭窄,胎枕前转45°即停滞,成枕横位,称“深横阻滞”。除非胎儿小,否则无法自产,须手术助产。

2.正枕后位 胎枕向后转45°,正对骶凹(图120)。阵缩强,胎儿较小者,可自产,否则需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由于胎头降入盆底时,肩及背部紧随而下,充塞盆腔,使软产道极度扩张,加上胎头又不能很好俯屈,致娩出困难,可造成严重的阴道及会阴裂伤

枕后位转成枕前位娩出

图119 枕后位转成枕前位娩出

枕后位转成正枕后位娩出

图120 枕后位转成正枕后位娩出

三、处理

因多数枕后位能自然转成前位娩出,但需时较久,故必须耐心等待,注意观察宫缩、产程的进展及胎心音的变化。对产妇要多加安慰鼓励,注意防治衰竭及脱水。如进展顺利,可听任自产。如宫口开全超过2小时,儿头已达坐骨棘,应考虑手术助产。可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深横阻滞者,可用胎头吸引器或将儿头转为枕前位或正枕后位始能娩出。会阴较紧者,尤其是初产妇,必须作较大的会阴侧切,以免造成深度撕裂。

如并发宫缩乏力,胎头迟迟不下及宫口不扩张者,或有头盆不称现象者,均应及时剖宫取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妇产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妇产科学》书籍目录
  1. 枕后位《妇产科学》
  2. 枕骨(玉枕骨)《中医名词词典》
  3. 枕陷《中医词典》
  4. 枕骨《人体解剖学》
  5. 枕叶症状群《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6. 枕骨《中医词典》
  7. 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
  8. 枕骨《经络全书》
  9. 《中医词典》
  10. 枕矼(gōng)法《中医词典》
  11. 《医学纲目》
  12. 枕大神经痛《神经病学》
  13. 《续名医类案》
  14. 枕材《证类本草》
  15. 《医述》
  16. 《中医词典》
  17. 《证治准绳·幼科》
  18. 诊坐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19. 《寿世保元》
  20. 诊足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21. 《审视瑶函》
  22. 诊诸杂病生死脉候歌《脉诀刊误》
  23. 《急救广生集》
  24. 诊诸病证脉法《全生指迷方》
  25. 《仁术便览》
  26. 诊指纹《厘正按摩要术》
  27. 《仁术便览》
  28. 诊指纹《中医词典》
  29. 《友渔斋医话》
  30. 诊指纹《中医名词词典》
  31. 《友渔斋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