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证合参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恶寒,体疼,呕逆,脉寸尺俱紧者,名曰伤寒。此风寒脉证之提纲也,分言之六经,各有专证,各有异脉。太阳受病,寸尺俱浮。阳明受病,寸尺俱长。少阳受病,寸尺俱弦。太阴受病,寸尺俱细。少阴受病,寸尺俱弱。厥阴受病,寸尺俱微而缓,故曰脉异。太阳汗不出名伤寒,汗自出名中风。阳明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满,心烦,为中风;头痛,发热,而脉弦细,为伤寒。太阴中风,手足自温,伤寒自利,不渴。少阴中风,自利而渴,伤寒欲吐欲寐。厥阴中风,舌卷囊缩,伤寒饥不欲食。故曰证专在三阳,脉则浮,三阴脉则沉,其缓紧迟细则一。若浮不缓,不紧,而滑数,沉不细,不迟,而濡急,则即风温与湿温之脉。再审其证,庶无错误。至于阳证见阴脉,阴证见阳脉,舍从两难,乃系疫证,与寒温异治矣。
寒本阴邪,何以伤寒证中又有中风?温乃阳邪,何以温证之中,又有湿温?要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寒证中伤寒是主,中风是宾。温证中风温是主,湿温是宾。湿温与伤寒相对待,风温与中风相对待。而疫则有寒有温,温疫是其常,寒疫是其变。知常知变,知对待,知宾主,可与言阴阳互根之理矣!彼囿于一偏者,不肆用寒凉,即概用温补。曾亦思偏寒偏热之证,不多见耶。

- 三证合参《医医小草》
- 三诊六变与尺相应《类经》
- 三症辨治《济生集》
- 三着《中医词典》
- 三之气《中医词典》
- 三折肱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友渔斋医话》
- 三之气《儒门事亲》
- 三增茴香丸《是斋百一选方》
- 三之一汤《仁术便览》
- 三月养胎《竹林女科证治》
- 三汁饮《保健药膳》
- 三月胎证《竹林女科证治》
- 三指说《医理真传》
- 三月胎形《竹林女科证治》
- 三制辟尘粉《目经大成》
- 三月胎形《女科旨要》
- 三治五法四因六淫八要《冯氏锦囊秘录》
- 三月《急救广生集》
- 三种常见类型癌细胞形态特征《临床基础检验学》
- 三元《中医词典》
- 三种基本方法的优缺点《医院药学》
- 三友丸《目经大成》
- 三种基本心电图变化《物理诊断学》
- 三阴总辨《伤寒指掌》
- 三种湿歌《伤寒百证歌》
-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 三种唾液腺的结构特点《组织学与胚胎学》
- 三阴治法《四圣悬枢》
- 三种文化《思考中医》
- 三阴之开合枢《思考中医》
- 三茱丸《是斋百一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