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广瘟疫论》书籍目录

时疫发热与风寒杂证同,其发热时,气、色、神、脉、舌苔则不同。辨得为时疫发热,又当知有浅、深、表、里之异,不辨无以施治。发热表证居多,亦有里证发热,半表半里发热,余邪不尽复出于表发热,邪退正虚发热。

而表证发热,脉不浮、不沉而数,寸大于关尺,热在皮肤,扪之烙手,久按反轻,必兼头痛、项强、腰痛、胫酸,或头面、身体、皮肤有红肿疼痛。诸证不必全现,有一于此,便是表证发热,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六神通解散选用。冬月严寒及恶寒甚者,大青龙汤葳蕤汤越婢汤阳旦汤可借用。全不恶寒者,白虎汤黄芩汤可加减用。

里证发热,脉或滑,或沉数,或洪滑,关尺盛于寸,热必在肌肉、筋骨,初扪热轻,久按热甚,必兼烦渴,胸腹满,大便或不通,或自利,或便血及脓,小便黄赤,或谵妄、狂昏。诸证虽不必全现,必兼二、三证方是里证发热,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小陷胸汤三承气汤导赤散泻心汤猪苓汤天水散选用。

半表半里发热,脉多弦,胸胁满,或热或止,或口苦咽干,目眩耳聋,或目赤,或喜呕心烦,或兼见表里证,达原饮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选用。

时疫发热时,用药最要清楚,此处头绪不差,后传变多危,救援亦易,不然难于收拾矣。凡见发热,即当辨其气、色、神、脉、舌苔,为风寒,为时疫。系时疫,又当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然时疫见证,纯表纯里者少,表里夹杂者多。表里夹杂,吴氏达原饮为主。表证多,加羌活;里证多,加大黄;半表半里证多,加柴胡葛根、淡豉;或表里证均见,则诸药全用,即三消饮取效最多,诚时疫主剂。

至已愈数日而复发热者,乃募原伏有不尽之邪,复出于表,当察其证之表里多寡,以前法治之。大抵愈后复发,则里热多而表热少,虽有当用表药之证,不过葛根柴胡、淡豉而已,无更用羌活之理。若愈后另受风寒,发热、无汗、舌上无苔者,不在此例。时疫愈后复热、无汗,重用葛根五钱最妙,以其性凉而解肌发汗,既不碍无汗之表,又不碍烦热之里。

更有平素虚损,或老人,或大病后复染时疫,屡经汗、下、清解,其热转甚,或全无表、里实证,或六脉豁豁然空,或较初起洪滑更甚,或用表药而身痛更甚,或屡用清热药而烦躁、昏沉更甚,或屡用下药而舌燥更甚,此皆邪退正虚之发热也。王太仆所谓∶大虚有盛候,反泻含冤也。此时须略去证状,而消息阴阳、虚实。阴虚则热渴、枯竭之证多,责在肾,宜六味地黄汤;兼气虚,合生脉散,须大作汤液,昼夜频进效始捷。阳虚则呕利、悸眩之证多,责在脾,宜六君子汤;兼血虚归脾汤、参胡三白散清燥汤选用。若遇此等证,仍用汗、下、凉解、宣伐,断无生理矣。

又发热之为表、为里、为半表半里、为复、为虚,证状明显有据者,自易施治。若脉证夹杂模糊,难于分辨者,须以舌苔为据。初起舌苔薄白,或无苔而润,属在表。白苔而浓,或兼微黄,或中黄边白,中黄尖白,或二、三色,属在半表半里。黄苔、酱色苔、黑苔属里。舌苔燥则不论何色皆属里证。屡经汗、下后,舌苔润而发热者,属阳虚;无苔而燥者,属阴虚。发热之表、里、虚、实,根据此辨之,思过半矣。惟虚证发热有似实证,即舌苔亦难凭据,又当从病之来路探讨。若屡经汗、下、宣伐而热愈甚者,从虚治无疑。或虽经汗、下而热渐减,药有效则仍属余邪未尽,不可遽补致邪热复壅,夭人年寿。似此虚实关头,不可不细心体认也。

以上辨表里虚实诸法,虽指发热时言,然类而推之,凡证皆可根据此为辨,惟在学人之善悟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广瘟疫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广瘟疫论》书籍目录
  1. 发热《广瘟疫论》
  2. 发热《沈氏女科辑要》
  3. 发热《医学真传》
  4. 发热《伤寒明理论》
  5. 发热《伤科汇纂》
  6. 发热《痘疹心法要诀》
  7. 发热《女科折衷纂要》
  8. 发热《医效秘传》
  9. 发热《金匮钩玄》
  10. 发热《胎产指南》
  11. 发热《盘珠集胎产症治》
  12. 发热《中医内科学》
  13. 发热《女科证治准绳》
  14. 发热《伤寒寻源》
  15. 发热《女科证治准绳》
  16. 发热《丹溪手镜》
  17. 发热《伤寒指掌》
  18. 发热《伤寒六书》
  19. 发热《伤寒括要》
  20. 发热《伤寒六书》
  21. 发热(附恶寒)《医学入门》
  22. 发热《周慎斋遗书》
  23. 发热、谵语、昏瞀《古今医案按》
  24. 发热《血证论》
  25. 发热伴随症状辨病《常见病自测》
  26. 发热《伤寒大白》
  27. 发热辨痘已明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28. 发热《医学心悟》
  29. 发热病人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30. 发热《证治汇补》
  31. 发热不止《保婴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