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恶寒

《广瘟疫论》书籍目录

时疫恶寒与风、寒、暑、湿诸证不同,诸证恶寒无时而势不甚,时疫恶寒有时而势甚;恶寒之后,必见发热,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寒时自寒而不觉热,非若诸证恶寒发热之相兼也。

时疫恶寒传里之后少,在表之时多,而辨气、色、神、脉、舌苔与发热同,但有浅、深、虚、实之异。邪浅而在表者,恶寒之时少于发热,治法方药同于发热,而以解表为主。邪在半表半里者,寒热往来如疟状,治法方药亦同发热。邪深入里,失于攻下,而热深厥深,反欲拥被向火,恶寒而不发热,或热亦微,甚则四肢反厥,此虽恶寒,实非寒也,乃阳气为邪所郁而不通,以通郁为主,达原饮大柴胡汤三承气汤选用,使里气通而郁阳发,反大热而烦渴也。此证在恶寒时最难辨其为热,须于九窍察之。如目大小 赤,鼻孔干,唇红,舌苔黄黑燥,耳鸣或聋,小便黄、赤、涩、痛,大便燥结,或稀黄极臭,或鲜血,或心下至少腹有痛不可按处,此皆热深阳郁之象。

大抵周身皆见冷证,一、二处独见热证,反当以热证为主,反此亦然,乃辨寒、热、真、假之机要也。余所见时疫不下数千,里证恶寒者,百中一、二,即四肢厥逆,爪甲青紫,询其所苦,亦不恶寒,此可得其概矣。

至若本系时疫热证,因其人平素虚损衰老,及大病之后,用攻伐寒凉太过,至汗出不止,呕利俱作,四肢微厥,六脉细濡而恶寒,为阳虚,乃攻伐太过所致,当以参, 、苓、术为主。寸口脉微者,佐以升、柴;尺脉微者,佐以桂、附。须知虽属阳虚,却从热证来,而阴必亏,桂、附亦不可过用,当佐以护阴药为妙,如白芍麦冬五味之类。此证温补略缓,及温补不到,必死;或过用温补,阳虽回而阴竭,亦死,此处不可不斟酌至当。又有宣伐太过,而成虚证之恶寒;寒凉太早,而成实证之恶寒。以疫邪方伏于募原,未经传变之时,胸膈必多痰滞。有见其烦躁而遽用知、膏、芩、连者;有因其作渴而遽用生地麦冬者,有病者自认火证而恣啖冷水、西瓜、梨、荠太早者,皆能抑郁阳气,壅闭邪热,热遏于中、下二焦,冷物、停痰滞于上焦,每每见恶寒证。遇此惟以宣导痰滞为主,痰滞通则恶寒自止。不可过温,致下焦瘀热、蓄血、斑黄、呃逆而死;不可清凉,致胸腹痞闷而危。宜用草果浓朴槟榔木香半夏苍术莱菔、苓、泽导痰、开滞、逐水。痰滞水去,则恶寒止而热证见,随其传变以施凉解攻利之剂,乃有效也。此法特救药误,非治正病耳。

总之风寒以恶寒为重,时疫以恶寒为轻。多有初起恶寒,一、二日不治,邪气传变,而恶寒自已者。与其误治,毋宁俟之,若误认恶寒为真寒,用辛温之药发散,未有不增其病势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广瘟疫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广瘟疫论》书籍目录
  1. 恶寒《广瘟疫论》
  2. 恶寒《伤寒明理论》
  3. 恶寒《医学真传》
  4. 恶寒《医效秘传》
  5. 恶寒《女科证治准绳》
  6. 恶寒《伤寒寻源》
  7. 恶寒《伤寒指掌》
  8. 恶寒《丹溪手镜》
  9. 恶寒《伤寒括要》
  10. 恶寒《丹溪手镜》
  11. 恶寒(背恶寒)《张氏医通》
  12. 恶寒《伤寒六书》
  13. 恶寒(阳虚恶寒证)《余无言医案》
  14. 恶寒《伤寒六书》
  15. 恶寒背恶寒《医学摘粹》
  16. 恶寒《伤寒大白》
  17. 恶寒背恶寒辨《医宗金鉴》
  18. 恶寒《金匮翼》
  19. 恶寒背恶寒辨《伤寒心法要诀》
  20. 恶寒《医学心悟》
  21. 恶寒发热《医述》
  22. 恶寒《证治汇补》
  23. 恶寒发热《杂病广要》
  24. 恶寒《古今医案按》
  25. 恶寒发热似疟非疟候(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26. 恶寒《万病回春》
  27. 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格致余论》
  28. 恶寒《医碥》
  29. 恶寒歌《伤寒百证歌》
  30. 恶寒《医碥》
  31. 恶寒候《古今医统大全》

《广瘟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