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初起

《温疫论》书籍目录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钟,煎八分,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浓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血,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一二剂自解,稍重者,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气盘踞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或者见加发散之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遏,或将汤火熨蒸,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证。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

如舌上纯黄色,兼之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也。有二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五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亏,适又染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日进参 ,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疫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疫论》书籍目录
  1. 温疫初起《温疫论》
  2. 温疫(大头病附)《脉症治方》
  3. 温疫发斑《中医词典》
  4. 温疫《友渔斋医话》
  5. 温疫论《叶选医衡》
  6. 温疫《吴鞠通医案》
  7. 温疫说《研经言》
  8. 温疫《医学摘粹》
  9. 温疫说(补)《张聿青医案》
  10. 温疫《古今医鉴》
  11. 温疫续法《医学纲目》
  12. 温疫《中医名词词典》
  13. 温疫由来《四圣悬枢》
  14. 温一渠内人血虚咳嗽《孙文垣医案》
  15. 温疫总论《研经言》
  16. 温液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7. 温淫《中医词典》
  18. 温药下法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尿毒症《名师垂教》
  19. 温隐居求嗣保生篇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20. 温养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21. 温隐居泽兰汤《妇人大全良方》
  22. 温养《中医词典》
  23. 温燥《中医名词词典》
  24. 温阳利湿(化气利水)《中医名词词典》
  25. 温燥《中医词典》
  26. 温阳利湿《中医词典》
  27. 温燥法《重订广温热论》
  28. 温阳救逆《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29. 温者清之《中医词典》
  30. 温阳《中医词典》
  31. 温针《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