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

《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左手脉大于右手,浮缓而盛,按之无力

众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时疫也。悉由气运郁发,迁正退位之所致也。

冬应寒而反温,春发温疫,败毒散主之;春应温而反凉,夏发燥疫,大柴胡汤主之;夏应热而反寒,秋发寒疫,五积散主之;秋应凉而反淫雨,冬发湿疫,五苓散主之。凡温疫,切不可作伤寒症治,而大汗大下也。但当从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少阳小柴胡汤,阳明升麻葛根汤

看所中阴阳,而以二方加减和治之,殊为切当。人参败毒散,治四时温疫。通用羌活冲和汤,治温疫初感,一、二日间服之取汗,其效甚速。

凡入温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传染。出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

一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用雄黄末,水调鼻内。虽与病患同卧,亦不相染。

宣圣辟瘟丹 腊月二十四日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者是也。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岁朝五更时,暖令温。自幼至长,每人以乳香一小块,饮水一、二呷咽下,则一年不患时疫。

神圣辟瘟丹(诀云∶圣神辟瘟丹,留传在世间,正元焚一灶,疫疠自祛蠲)〔批〕(按上方皆预防瘟疫之剂)

苍术(为君,倍用) 羌活 独活 白芷 香附 大黄 甘松 三奈 赤箭 雄黄(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弹子大,黄丹为衣,晒干,正月初一平旦时焚一炷,辟除一岁瘟疫邪气。

人参败毒散 治四时不正之气,冬应寒而反热,夏应热而反寒,春应温而反凉,秋应凉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故病者大小无异。大抵使人痰涎壅盛,壮热如火,头疼身痛,项强睛疼,声哑腮肿,俗呼浪子瘟,或称虾蟆瘟。城市乡村,家户相类,悉根据本方加干葛。若寒热往来,必用小柴胡汤。(二方俱见伤寒条下)

加味柴胡汤 治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而不能言者,皆由瘀血攻心,毒涎聚胃。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枳壳 大黄 甘草

上锉一剂,姜枣煎,空心服。哑瘴,食后服。

大力子汤 治大头天行病,腮颊颈项肿胀,头疼发热,证似伤寒。兼治哑瘴。

黄芩(酒洗,二钱) 黄连(酒炒,二钱) 桔梗(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连翘(一钱) 鼠粘子(炒研) 玄参(各一钱) 大黄(酒蒸,一钱五分) 荆芥(三分) 防风(三分)羌活(三分) 石膏(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治四时瘟疫,头痛发热,众人一般病者。(孙钝庵传) 黑砂糖一盏,入姜汁二盏,化开,令病患服之。当时憎寒壮热,汗出立愈。

二圣救苦丸(万左川传) 治伤寒瘟疫。

大黄(四两,酒蒸) 牙皂(二两)

上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绿豆汤送下,大汗为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1. 温疫《古今医鉴》
  2. 温疫《中医名词词典》
  3. 温疫《医学摘粹》
  4. 温一渠内人血虚咳嗽《孙文垣医案》
  5. 温疫《吴鞠通医案》
  6. 温液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7. 温疫《友渔斋医话》
  8. 温药下法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尿毒症《名师垂教》
  9. 温疫(大头病附)《脉症治方》
  10. 温养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11. 温疫初起《温疫论》
  12. 温养《中医词典》
  13. 温疫发斑《中医词典》
  14. 温阳利湿(化气利水)《中医名词词典》
  15. 温疫论《叶选医衡》
  16. 温阳利湿《中医词典》
  17. 温疫说《研经言》
  18. 温阳救逆《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19. 温疫说(补)《张聿青医案》
  20. 温阳《中医词典》
  21. 温疫续法《医学纲目》
  22. 温巽桥子妇滞下《孙文垣医案》
  23. 温疫由来《四圣悬枢》
  24. 温巽桥二令媳产后胁胀痛白带如脓《孙文垣医案》
  25. 温疫总论《研经言》
  26. 温血《本草求真》
  27. 温淫《中医词典》
  28. 温血《中医词典》
  29. 温隐居求嗣保生篇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30. 温性《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31. 温隐居泽兰汤《妇人大全良方》

《古今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