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淋
《巢氏病源》曰∶诸淋皆肾虚所致,肾与膀胱为表里,至水下入小肠,通于胞,行于阴而为溲,肾气通于阴,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热、曰血、曰石,各具于后。膏淋,见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冷淋,先战栗而后小便,此亦肾虚而下焦受冷,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故小便涩而战栗。热淋,下焦有热,热气传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多而涩,间有鲜血同来者。血淋,热之极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经络,内行脏腑,热盛则失其常道,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则为血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则沙石从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盖五淋者,虽曰肾虚所致,然小肠为受盛之府,气通于膀胱,膀胱为津液之府,气通于肾,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肾气不足。热入膀胱,水道涩而不利,出入起数,脐腹急痛,蕴作有时,或如豆汁膏血,并以《局方》五淋散,下龙脑鸡苏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补肾地黄丸,与之疏导补益为上。
有癃闭遗溺二证,与淋不同,《内经/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盖癃者,乃内藏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涩非痛,但闭不通,腹肚紧满,宜用 咀五苓散加木通、车前子煎服。遗溺者,乃心肾传送失度,小肠膀胱关键不能约束。有睡梦而遗者,有不知而遗者,皆是下元虚冷所致,亦因禀受阳气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参苓白术散、补肾地黄丸。然此证法当实土以存水,乃免渗泄之患,所谓补肾不如补脾是也。平胃散倍加益智仁,锉碎,水、姜、枣、烧盐煎,空心温服。又有阴阳二闭证,阴闭者,为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阴闭,以白芍药汤加南木香,水煎服,及用炒盐,以绢帕兜令带温熨脐四围,并投五苓散,入灵砂末,温盐汤空心调下,其效尤速。阳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名为阳闭,以 咀五苓散加车前子,灯心水煎服,及木通散、玉露饮、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贴姜豉饼于脐上取效,不拘阴阳二证,悉能疗之,并投万安饮。

- 五淋《活幼心书》
- 五淋《古今医案按》
- 五淋《活幼心书》
- 五淋《中医词典》
- 五淋《幼科折衷》
- 五淋《中医名词词典》
- 五淋《药症忌宜》
- 五量正数《类经图翼》
- 五淋第七十六问《婴童百问》
- 五量所起《类经图翼》
- 五淋方三首《外台秘要》
- 五利汤《备急千金要方》
- 五淋癃闭《医学摘粹》
- 五利大黄汤《外科理例》
- 五淋癃闭《医学实在易》
- 五里《中医词典》
- 五淋癃闭《时方妙用》
- 五里《针灸大成》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医学三字经》
- 五里《针灸大成》
-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医学三字经》
- 五冷恶候《中医词典》
- 五淋论(附便浊)《婴童类萃》
- 五类救逆丹《侣山堂类辩》
- 五淋论(附遗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五雷指式《气功外气疗法》
- 五淋散《医宗金鉴》
- 五劳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淋散《删补名医方论》
- 五劳所伤《灵素节注类编》
- 五淋散《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