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惊诸恶候

《幼科释谜》书籍目录

曾氏曰.急惊天吊之后.有变作潮热似疟者.手足逆冷.盖因病愈时.不善将护.风邪乘虚而入经络所致.此症所用药品.可间使苦寒之味.务在消阳盛之火.肺金得胜.肝木自平.而风邪亦散.斯为良法.

阎孝忠曰.惊风或泄泻等症.有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宜钱氏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愈多愈好.

薛己曰.诸惊有目睛 动者.盖目者.肝之窍.肝胆属风木.二经兼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动.宜用四物汤益其血.柴胡山栀清其肝.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矣.有唇口蠕动者.唇为脾之华.口乃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已.夫脾主涎.脾虚不能收摄.多兼流涎.或误认为痰而祛逐之.则津液益枯.不能滋养筋脉.遂致四肢抽搐.病势愈甚.原其治法.与慢脾风相同.当大补脾胃.加升柴.切勿用青皮龙胆之类.有忽然惊搐目直者.皆肝之风热也.若肝虚生风.则目连札而不搐.及多欠切牙.若肝经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若肝经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其症手寻衣领.及乱捻物.宜泻青丸.壮热喘闷.宜泻白散.有睡中惊动者.由心肾不足也.盖心主血与神.肝藏血与魂.肺主气与魄.肾主精与恐.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且人之神气.寤则行于目.寐则栖于肾.今心肾既虚.则不能宁摄精神.故睡中惊动.治宜清心安神.用茯苓补心汤茯神枣仁五味.亦有惊吓而作者.因击动其肝.故魂不安也.治宜镇惊定魄.用安神镇惊丸.有惊后目微动切牙者.皆病后亡津液.不能荣其筋脉也.亦有肝经虚热而生风者.当审其气血有余不足而治之.有惊泄者.肝属木.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调.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者.盖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症也.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法当平肝补脾.若用峻攻之药.脾气益虚.肝邪弥甚.甚至抽搐反张者.亦肝火炽盛.中州亏损之变症也.凡见惊症.即宜用四君、六君、异功等方.加白附子定风.柴胡平肝引经以杜渐.则必不至泻搐而自安矣.今已见泻吐惊搐.尚不知补脾平肝.以保命丹抱龙丸镇惊丸等治之.其亦去生远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科释谜》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科释谜》书籍目录
  1. 急慢惊诸恶候《幼科释谜》
  2. 急慢惊风症治辨《慈幼便览》
  3. 急慢惊总论《证治准绳·幼科》
  4. 急慢惊风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 急慢脾风下痰轻重第十八问《婴童百问》
  6. 急慢惊风论《婴童类萃》
  7. 急沙惊《幼科推拿秘书》
  8. 急慢惊风歌《幼科推拿秘书》
  9. 急伤寒《孙真人海上方》
  10. 急慢惊风辨《市隐庐医学杂着》
  11. 急锁喉风顷刻不救《奇方类编》
  12. 急慢惊风(附∶慢脾)《幼科折衷》
  13. 急温《伤寒括要》
  14. 急慢惊风《金匮钩玄》
  15. 急温论《侣山堂类辩》
  16. 急慢惊风《外科全生集》
  17. 急下《伤寒括要》
  18. 急慢惊风《幼科发挥》
  19. 急下存阴《中医词典》
  20. 急慢惊风《奇效简便良方》
  21. 急下存阴(急下存津)《中医名词词典》
  22. 急慢惊风《奇效简便良方》
  23. 急下急温《伤寒六书》
  24. 急慢惊风《奇效简便良方》
  25. 急下急温(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26. 急慢惊风《丹溪治法心要》
  27. 急下急温论(与琐言互看)《伤寒六书》
  28. 急慢惊风《卫生易简方》
  29. 急下论《侣山堂类辩》
  30. 急慢惊风《医学正传》
  31. 急下三证《伤寒说意》

《幼科释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