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明医杂着》书籍目录

咳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谓有痰,脾湿动而生痰。咳嗽者,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病本虽分六气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声出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主方杏仁(去皮尖) 白茯苓(各一钱) 橘红(七分) 五味子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川芎芍药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各五分。

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加防风薄荷黄芩(炒)、麦门冬各一钱。

愚按前症若因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痛,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局方消风散。盖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治法当解表兼实肺气;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数行解散,则重亡津液,邪蕴而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输化,而小便短少,皮肤渐肿,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肺,六味丸以滋肾水。

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栗,嚏喷,服祛风之药,肢体麻木,倦怠,痰涎自出,殊类中风。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也。遂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治之而安。

一儒者,每至春咳嗽,用参苏饮之类乃愈。后复发,仍用前药,反喉喑,左尺洪数而无力。余以为肾经阴火刑克肺金,以六味丸料加麦门、五味、炒山栀补中益气汤而愈。

夏多火热炎上,最重,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黄芩(炒)、麦门冬、石膏各一钱。

愚按王太仆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前症若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热躁而咳,用栀子仁汤;咳唾有血,用麦门冬汤。俱兼以六味丸,夏月尤当用此,壮肾水以保肺金。

嘉兴周上舍,每至夏患咳嗽,服降火化痰之剂,咳嗽益甚,脾肺肾脉皆浮而洪,按之微细。余曰∶此脾土虚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虚火上炎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地黄丸而痊。后至夏,遂不再发。

一男子,夏月唾痰或嗽,用清胃火药,不应。余以为火乘肺金,用麦门冬汤而愈。后因劳复嗽,用补中益气汤加桔梗、山栀、片芩、麦门、五味而愈。但口干,体倦,小便赤涩,日用生脉散而痊。

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加苍术桑白皮各一钱,防风、黄芩、山栀(炒)各五分。

愚按前症若咳而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用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香薷饮;若病邪既去,宜用补中益气加干山药五味子以养元气,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气。

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防风各一钱。肺金素有热者,再加酒炒黄芩、知母各五分。若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再加 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钱。

愚按果系前症,若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用麻黄之类,所谓从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于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虚易入,而其病愈难治矣。若病日久,或误服表散之剂,以致元气虚而邪气实者,急宜补脾土为主,则肺金有所养而诸病自愈。若人老弱,或劳伤元气,而患前症,误用麻黄、枳壳紫苏之类,而汗出亡阳者,多患肺、肺痿,治失其宜,多致不起。

一男子,神劳,冬月患咳嗽,服解散之剂,自以为便。余曰∶此因肺气虚弱,腠理不密,而外邪所感也。当急补其母,是治本也。始服六君子汤,内去参、术,反加紫苏枳壳之类,以致元气益虚,生肺痈而殁。

太守钱东圩,先患肩疽,属足三阴虚,火不归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愈。余曰∶疮疾虽愈,当屏去侍女,恐相火一动,其精暗流,金水复竭,必致变症。后果喘嗽,痰出如涌,面目赤色,小便淋涩,又误认为外感风寒,用麻黄汤表散,汗出不止。迎余视之,其脉已脱,惟太冲未绝。余曰∶此脾虚不能摄涎,肾虚不能生水,肺虚不能摄气,水泛为痰,虚寒之症也。辞为难治,勉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愈。继又劳伤神思,外邪乘之,仍汗出亡阳,以致不起。

若有痰,加半夏、枳壳;风痰,再加南星姜汁炒);湿痰脾困少食,加白术苍术;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贝母栝蒌仁、黄芩(炒)。

愚按前症若因脾气虚而为湿痰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因肾经虚热而口燥咽干者,宜用六味丸。

若夏月热痰,或素热有痰,加黄芩、黄连、知母、石膏

愚按前症若心火乘肺,轻则用麦门冬汤,重则用人参平肺散;若上焦实热用凉膈散,虚热用六君子汤;中焦实热用竹叶石膏汤,虚热用竹叶黄 汤;下焦虚热用六味丸。

一武职,因饮食起居失宜,咳嗽吐痰,用化痰止嗽之药。时仲夏,左尺洪数而无力,胸满,面赤,唾痰腥臭,自汗。余曰∶肾虚水泛为痰,而反重亡津液,得非肺痈乎?不信,仍服前药。翌日吐脓,脉数,右寸为甚。用桔梗汤一剂,数脉与脓顷减,又二剂,将愈,佐以六味丸而痊。

上半日咳者,胃中有火,加贝母、石膏、黄连;五更咳者,同上。

愚按前症若胃中热甚为患者,宜用本方泄之;若胃中微热为患者,当用竹叶石膏汤清之;若胃中虚热所致者,须用补中益气汤补之;俱少佐以治痰之剂。其五更咳嗽者,当作脾虚宿食为痰治之。

一儒者,咳嗽,用二陈、芩、连、枳壳,胸满气喘,侵晨吐痰,加苏子杏仁,口出痰涎,口干作渴。余曰∶清晨吐痰,脾虚不能消化饮食也;胸满气喘,脾虚不能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虚不能收摄也;口干作渴,脾虚不能生津液也。用六君子加炮姜肉果温补脾胃,更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而安。

若咳嗽久肺虚,滋气补血,加人参、黄 、阿胶当归生姜天门冬款冬花马兜铃、芍药(酒炒)之类;肺热喘咳,去人参,用沙参,此兼补血气也。

愚按肺属金,生于脾土。凡肺金受邪,由脾土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治者审之!

黄昏咳者,火浮于肺,不可正用寒凉药,宜加五味子、五倍子诃子皮敛而降之。

愚按前症属脾肺气虚,以致肾经阳虚阴弱,而虚火上炎,或房劳太过,亏损真阴为患。法当补脾肺、生肾水,不可专主于肺也。

若午后嗽者,属阴虚,即劳嗽也。宜补阴降火,加川芎、当归、芍药、熟地黄柏、知母、竹沥、姜汁、天门冬栝蒌仁、贝母,此专补阴血也。

愚按前症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

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设用清气化痰,则误矣。

司厅陈国华,素阴虚,患咳嗽,自谓知医,用发表化痰之剂,不应,用清热化痰等药,愈甚。余以为脾肺虚。不信,用牛黄清心丸,反加胸腹作胀,饮食少思。遂朝用六君、桔梗、升麻、麦门、五味补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诸症渐愈。

中翰鲍羲伏,患阴虚咳嗽,服清气化痰丸及二陈、芩、连之类,痰益甚,用四物、黄柏、知母之类,腹胀音哑,右关脉浮弦,左尺洪大。余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茱、麦门、五味,夕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三月余,喜其慎疾得愈。

若火郁嗽,为痰郁火邪在中,宜开郁消痰,用诃子皮、香附童便浸)、栝蒌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黄芩,为末,蜜调为丸,噙化,仍服前补阴降火药。失治则成劳。

愚按前症若因肺胃蕴热,痰气不利,宜用前药;若因脾肺不清,气郁痰滞,用二陈加山栀、枳壳、桔梗;若因郁结伤脾,气血虚损,用济生归脾加山栀、桔梗;若因怒动肝火,脾土受克,用四君子加山栀、柴胡;若劳役失宜,伤损元气,用补中益气加山栀、桔梗。

一妇人不得于姑,患咳,胸膈不利,饮食无味。此脾肺俱伤,痰郁于中。先用归脾汤加山栀、抚芎、贝母、桔梗,诸症渐愈。

一妇人,咳嗽,胁痛,发热,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遥散加熟地治之而愈。后因劳役多怒,前症仍作,又少阳寒热往来,或咳嗽,遗尿,皆属肝虚火旺,阴挺,痿痹,用前散及地黄丸而痊。

若痰积、食积作咳嗽者,用香附、栝蒌仁、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软石膏、山楂枳实黄连(姜炒),为末,蜜调噙化。

愚按前症若因饮食停滞胃口湿热所化者,宜用本方;若因脾胃气虚而痰积滞,用六君子加枳壳、木香;若因脾胃气虚而食积滞,用六君子加神曲麦芽。夫早间吐痰咳嗽,属食积;喘促咳嗽,属肺气虚火旺。大抵当助胃壮气为主,不可专攻其痰。

若劳嗽见血,加阿胶当归、芍药、天门冬、知母、贝母、桑白皮,亦于前肺虚、阴虚二条择用。大抵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气得热而变为火,火盛而阴血不宁,从火上升,故治宜泻火滋阴,忌用人参等甘温之药。然亦有气虚而咳血者,则宜用人参、黄 、款冬花等药,但此等症不多耳!

愚按前症亦有劳伤元气,内火妄动而伤肺者;亦有劳伤肾水,阴火上炎而伤肺者;有因过服天门、生地寒药,损伤脾胃,不能生肺气而不愈者;有因误用黄柏、知母之类,损伤阳气,不能生阴精而不愈者。

凡此皆脾肺亏损,而肾水不足,以致虚火上炎真脏为患也。须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土而生肺金,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生阴精,否则不救。

一武职,素不慎起居,吐痰,自汗,咳嗽,发热。服二陈、芩、连、山栀之类,前症不减,饮食少思;用四物、二陈、芩、连之类,前症愈甚,反添胸膈不利,食少,晡热;加桑皮、杏仁、紫苏之类,胸膈膨胀,小便短少,用四苓、枳壳之类,小便不通,饮食不进。余视之,六脉洪数,肺肾二部尤甚。余曰∶脾土既不能生肺金,而心火乘之,必变肺痈之症也。不信,仍服前药,后吐痰唾脓,复求治。余曰∶胸膈痞满,脾土败也。已而果殁。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但是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药以治咳也。

愚按前论治法最是。仍分六淫、七情及五脏相胜、脾肺虚实以治之,否则恐成肺痈之症。

一男子,脾胃不和,服香燥行气之剂,饮食少思,两胁胀闷;服行气破血之药,致饮食不入,右胁胀痛,喜手按之。余曰∶乃肝木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也,用滋化源之药,四剂诸症顿退。余又曰∶火令在迩,当再补脾土以养肺金。不信,后复作吐脓而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明医杂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明医杂着》书籍目录
  1. 咳嗽《明医杂着》
  2. 咳嗽《仁术便览》
  3. 咳嗽《推拿抉微》
  4. 咳嗽《急救广生集》
  5. 咳嗽《血证论》
  6. 咳嗽《吴鞠通医案》
  7. 咳嗽《竹林女科证治》
  8. 咳嗽《医学心悟》
  9. 咳嗽《回春录》
  10. 咳嗽《医学心悟》
  11. 咳嗽《周慎斋遗书》
  12. 咳嗽《医学摘粹》
  13. 咳嗽《医学实在易》
  14. 咳嗽《医学摘粹》
  15. 咳嗽《伤寒六书》
  16. 咳嗽《卫生易简方》
  17. 咳嗽《伤寒六书》
  18. 咳嗽《明医指掌》
  19. 咳嗽《冷庐医话》
  20. 咳嗽《儒门事亲》
  21. 咳嗽《麻科活人全书》
  22. 咳嗽《证治汇补》
  23. 咳嗽《医宗己任编》
  24. 咳嗽《卫生宝鉴》
  25. 咳嗽《丹溪治法心要》
  26. 咳嗽《幼幼集成》
  27. 咳嗽《友渔斋医话》
  28. 咳嗽《灵素节注类编》
  29. 咳嗽《奇效简便良方》
  30. 咳嗽《古今医案按》
  31. 咳嗽《校注医醇剩义》

《明医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