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血(挟痰)

《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吐血止,而后嗽中血出如线,引胁下时痛,日渐羸瘦,此由悲忧伤肺。肺主气而血随气,伤则血无所主,故始则暴去,后随病而上下。脉缓小可治,细数加急者不治。(《鸡峰》)

热壅于肺能嗽血,久嗽损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已久成劳也。(《要诀》)

嗽血乃肺热,咳出唾中红丝乃是肺痿。(《原病集》)

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其脉微弱平缓易治,弦数急实、气促声嘶咽痛者不治。(《医通》)

咳血多是火郁肺中,治宜清肺降火,开郁消痰,咳止而血亦止也。不可纯用血药,使气滞痰塞而郁不开,咳既不止,血安止哉。设下午身热而脉细数,此真阴不足,当清上补下。(《赤水》)

先吐血后见痰嗽,多是阴虚火动,痰不下降,四物汤为主,加痰药火药。先痰嗽后见红,多是痰积热,降痰火为急。痰嗽涎带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热蒸而出,重者栀子,轻者蓝实。挟痰若用血药,则泥而不行,只治火则止,吐血火病也。(《丹溪》)

瘀血作吐《活人书》云∶伤寒太阳证衄血者病欲愈,热结膀胱而血自下者亦欲愈。以此观之,他病伏热之人,上焦瘀血而作吐者,亦其病之有瘳也。虽然,血既吐而自止则可矣。(《直指》)

此来上虞熙汤馆于魏氏,一日乘盛暑肩舆入邑,途中吐血数口,亟还则吐甚,胸拒痛,体热头眩,病且殆。

或以为劳心焦思所致,与茯苓补心汤。生至,诊其脉洪而滑,曰∶是大醉饱,胃血壅遏,为暑迫上行。先与犀角地黄汤,继以桃仁承气汤,去瘀血宿积,后治暑即安。(《医史撄宁生传》)

李士材治张鸣之吐血两年,面色痿黄,潮热咳嗽,膈有微痛,脉数而沉且搏,其痛不可按而甚于夜分。是坚血蓄积,非大下之不可。又以久病未敢峻攻,用郁金、降真、归、地、山甲、蓬术、人参,下血如漆者数次而痛减。月余复痛,此病重而药轻也,乃以大黄干漆、蓬术、郁金、山甲、肉桂、归尾、桃仁虻虫为丸,每日服参、 之剂,午后服丸药钱许,十日血积大下,数次而安。(《医通》)

内伤瘀积在胃,不时吐血者,其人面色槁而滞,脉多弦涩。当先与百劳丸去瘀,后用异功、六君调补。(同上)

百劳丸见《骨蒸》门。)

假热证 有一等真阴失守,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于上,上焦咳嗽气喘,恶热面红,呕吐痰涎出血,此系假阳之证,须用八味地黄丸,引火归原。何以辨其为假而识之?余辨之舌耳。凡有实热者,舌胎必燥而焦,甚则黑(假热亦有黑舌,但不兼焦燥耳)。假热者,舌虽有白胎而必滑,口虽渴而不能饮水,饮水不过一二口,甚者少顷亦吐出,面虽赤色必娇嫩,身作躁而欲坐卧于泥水中,此为辨也。(《医贯》)

冷证 按患人果身受寒气,口受冷物,邪入血分,血得冷而不归经络而仍妄行者,其血必黯黑,其面色必白而夭,其脉必微迟,其身必清凉,不用姜桂而用凉血之剂殆矣。临病之工,宜详审焉。(《准绳》)

暑毒证 暑毒失血者,脉大气喘,多汗烦渴,盖心主血而暑气喜归心也。此病多于酒客及阴虚之人有之。(《金匮翼》)(按∶伏暑发衄或吐血,用五苓散,见《三因》。)

怒极证(宜参清凉诸方)仆尝治一人吐血,诊其脉,肝部弦,气口濡,吐因怒极而得之。遂用苏合香丸鸡苏丸,服即效。(《妇人良方》)(龙脑鸡苏丸,见《和剂》。)

吐血有因怒而得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宜平肝降火,炒栀子青皮、芩、连、柴胡。(《六要》)

有怒气伤肝而成吐衄者,其人必唇青面青脉弦,须用柴胡栀子清肝散。(《医贯》)

伤力证 有负重为物所压,或持重远行,忽心口痛,口鼻出血,俗名伤力,乃内膜及肺胃悉伤损挣破也。

大凡吐血,须审病因,不可遽投凉药,如用力打扑喊叫,内伤脉络,口鼻出血,是肺胃上脘有损破,必以白芨或飞罗面,米饮调,先填注损处,次用大补气血兼消瘀。若误治,必不救。(《六要》)

吐血后诸证 凡吐血之后,体中但自 然(《病源论》KT KT 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呕吐颠倒不安。医工又与黄土汤阿胶散,益加闷乱,卒至不济。如此闷者,当急吐之。(《千金》)

(按∶吐方用瓜蒂杜蘅人参。)

吐血之后,脏腑虚竭,荣卫不理,阴阳隔绝,阳虚于上,故身体虚热,胸中痞则口燥。(《病源论》)

吐血人多发渴,名为血渴,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医通》或生脉散加黄 、煨葛根枇杷叶),量胃气虚实用之。(《要诀》)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 今之医者,谓吐血为虚劳之病,此大谬也。夫吐血有数种,大概咳者成劳,不咳者不成劳。间有吐时偶咳者,当其吐血之时,野狼狈颇甚,吐止即痊,皆不成劳。何也?其吐血一止,则周身无病,饮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之后,或阴虚内热,或筋骨疼痛,皆可服药而痊。若咳嗽,则血止而病仍在,日嗽夜嗽,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而死矣。盖咳嗽不止,则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故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经云∶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是则脏腑皆取精于肺,肺病则不能输精于脏腑,一年而脏腑皆枯,三年而脏腑竭矣,故咳嗽为真劳不治之疾也。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其嗽亦有时稍缓,其饮食起居不甚变,又其人善于调摄,延至三年之后,起居如旧,间或一发,静养即愈,此乃百中难得一者也。更有不咳之人,血证屡发,肝竭肺伤,亦变咳嗽,久而亦死,此则不善调摄以轻变重也。执此以决血证之死生,百不一失矣。(《源流论》)

不治证 喷血,脉实大而涩,绝食吐泻者。咳血,脉数大,小便不利,气喘乏力者。(《识病捷法》)

治例 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人知吐血出于上焦有热固也,然能用柴胡、黄芩蒲黄、茅花等辈,而不能用枳壳、北梗、青皮生姜乌梅佐之,又不能用通利丸子,以开其中脘,导其大便,则气如何而下降,血如何而下行。吾恐逆奔而上,有不可得而止之者。若夫根据前治法,血止而后,又当以人参、川芎当归茯苓橘皮半夏甘草为之调理,虚则加木香,热则加柴胡,壅则加桑皮荆芥,尤在权衡。(《直指》)

夫男子妇人咯血、衄血、嗽血、咳脓血,可服三黄丸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加桔梗当归,大料煎剂,时时呷之。《内经》曰,治心肺之病最近,药剂不厌频而少,时时呷之者是也。(《治病百法》)

治之须究其因,伤胃者调胃安血,劳心者补益其心志,热则清之,气郁则顺之,伤脾则安之。(《大成》)

衄行清道,吐行浊道,流入胃脘,令人吐血。妄行于上,或吐或咯或嗽,用琥珀效者固多有之,宜择末药中入此一味,或煎药去滓可调服。吐甚头晕,发为寒热者,降气汤和四物汤各半帖,加阿胶一钱。若单单发热者,茯苓补心汤。有因劳力太过,吐血不止,苏子降气汤加人参半钱煎。有时或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小乌沉汤常服。(《要诀》)

初起脉洪大,用犀角地黄汤,调郁金、黑栀子灰或荆芥穗灰。吐后有血,是酒毒。如胸间作痛,是呕破胃脘,童便调白芨末。脉数急,心不痛,只作火治。大吐不止,诸药不效,用干姜炒黑为末,童便调服,此从治之法也。(《六要》)(按∶黑姜、童便本出丹溪。)

若血脱至甚,气亦随之,因至厥逆昏愦者,速当益气以固生机,宜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主之,若再用寒凉即死。(《景岳》)

凡吐血脉微身凉恶风者,须于地黄芍药中,加肉桂一钱,虚冷人多有此证。(《金匮翼》)

治吐血三要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芩、连、山栀青黛柿饼灰、四物汤、黄柏知母之类,往往伤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则专用人参,肺热还伤肺,咳逆愈甚。亦有用参而愈者,此是气虚喘嗽,气属阳,不由阴虚火炽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药炙甘草制肝,枇杷叶、麦门冬薄荷橘红贝母清肺,薏苡仁怀山药养脾,韭菜、番降香、真苏子下气,青蒿鳖甲银柴胡牡丹皮地骨皮补阴清热,酸枣仁、白茯神养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补肾,此累试辄验之方。然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病家欲速其功,医者张皇无主,百药杂试,以致殒命,覆辙相寻而不悟,悲夫!(《广笔记》曰∶郁金治吐血圣药,患无真者尔。)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夫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降气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求其止而自止矣。止之则血凝,血凝必发热恶食,及胸胁痛,病日沉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本草经疏》)

凉温有宜 仆观初虞世治吐血,不喜用竹茹生地黄、藕汁,然亦不可滞泥此说。如阳乘于阴,血得热则流散,经水沸溢,宜阴凉药以解之,大黄犀角生地黄、生艾、藕汁岂能无效。如阴乘于阳,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服温药以暖之,干姜、肉桂岂能无功,学人更宜思之。(《妇人良方》)

血从上出,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阳,气降则血归经。(《丹溪》)

此论平人无故忽然病此者是也。然有打伤跌扑,从高坠下,内损经络而吐衄者,有食填太阴,或胃寒呕吐,蹙破胃脘而吐血者;有劳役过度,色欲无节,肺肾大亏,不能摄血而血妄行者,不可不辨。误用凉药,必致杀人。(《六要》)

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咳嗽吐痰,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证,误服参、 等甘温之药,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前项病证,乃阴血虚而阳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药以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 以为补,予见服此而死者多矣。(《明医杂着》)噫!此亦一隅之说,非天下之通论。诸失血证,固为火盛妄行,而不宜于甘温,理故然也。其有虚火体气弱甚者,宁有不用参、 者乎。葛可久治大吐血后,用独参汤一味服之,所以治其虚也。大抵用药补泻,宜审人之虚实,则无施而不当也,何甘温之必不可用哉。(《医统》)

泻下方法 血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血凉血。盖血来多,必有瘀于胸膈者,不先消化,则止之凉之不应也。(《杂着》)

脉洪实有力,精神不倦,或觉胸中满痛,或血是紫血块者,用生地、赤芍当归牡丹皮、荆芥阿胶滑石、大黄、玄明粉桃仁泥之属,从大便导之,此釜底抽薪法也。今人不知,徒事芩、连、栀、柏辅四物,使气血两伤,脾胃俱败,百不一生,悲哉!(《六要》)(宜与通说相参)

吐血(《六要》此下曰∶势不可遏),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丹溪》)

治虚劳吐血方

地黄汁(半升) 川大黄(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大黄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按∶此方既出《伤寒》中,然实是原方,仍更拈之。)治暴热毒,心肺烦而呕血方,大黄二两为末,以地黄汁拌匀,湿即焙干。上为末,每服二钱,地黄汁调下,以利为度,甘草汤亦得。(《中藏经》)

黄丸,治三 吐血诸黄证。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大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后温水下十五丸,量虚实加减服。(《中藏经》)(按∶《本事》为散用,见《衄血》中。)

治小儿吐血,心躁烦闷,茜根散方。

茜根(半两) 犀角屑 川升麻 川大黄(锉微炒) 黄芩 甘草(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黑豆三十粒,淡竹茹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

犀角散

黄连 大黄 芍药 犀角 甘草 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之。(《三法六门》)

凉血抑火汤,治吐血衄血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归经。

当归 赤芍(各二钱) 大黄(三钱) 黄芩 黄连 丹皮 生地 川芎(各一钱五分)

灯心三十茎,临服加藕汁半杯。(《玉案》)《医读》三黄凉血汤,于本方去芩、连、川芎,加山栀、桃仁、干葛

治饮酒过多,蕴热胸膈,以致吐血衄血。若吐衄脉滑数,难治。

葛花(二两如无以根代之) 黄连(四两)

上为细末,以大黄末熬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温汤下。或煎服亦可。(《乾坤生意》)《商便奇方》葛花丸,于本方加栀子、山楂。《士林余业》用葛粉、大黄、黄连,水煎五沸服。

肥盛或酒客辈,痰中有血,滚痰丸佳。(《大还》)

治吐血呕血,五灵脂饼子方。

五灵脂(一两) 芦荟(二钱)

上二味捣研为末,滴水和丸,如鸡头大,捏作饼子,每服二饼,龙脑浆水化下,不拘时。(《圣济》)(按∶此方无类可隶,姑附于此。)

今人治吐血者,以凉水濯其两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医方考》)

止遏诸方 侧柏散,治内损吐血下血,皆因酒色太过,劳损于内,或血气妄行(按∶《经验良方》作或因酒色劳损,或心肺脉破,血气妄行),其出如涌泉,口鼻皆流,须臾不救。

柏叶(一两半蒸干) 人参(一两) 荆芥穗(一两烧灰)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入飞罗面二钱和匀,新汲水调如稀糊啜服。血如涌泉,不过二钱。(《家宝》)《澹寮》去荆芥。《经验良方》华佗《肘后》仓卒十病,去荆芥,云∶如无前药,用荆芥一握烧过,盖于地上,要出火毒,细研如粉,以陈米饮调下三钱许与服,不过二服效。又无荆芥,用釜底墨,刮下细研如粉,每服三钱,浓米饮调下,连进二、三服。《原病集》咯血,用侧柏叶沙参各一两,焙研为末,入飞面二钱,水调如稀糊啜服。(《入门》名参柏糊。)

参香丸,治咳嗽吐红。

辰砂 人参 乳香上三味等分,用乌梅肉为丸,麦门冬汤下,京口失医方(《朱氏》)

花蕊石散,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为粉)

上用童便一钟炖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服此药以后,补之。(《十药神书》)(按∶后药言独参汤。又《和剂》花蕊石散,治一切伤损,用花蕊石硫黄二味,宜考。)

四生丸,疗吐血。凡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宜服此药。

荷叶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上等分烂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候。(《妇人良方》)(按∶此方本出《杨氏》,名四味丸,三叶并不用生。)《济生全书》四生散,并取自然汁,入童便不拘多少,和药汁温服。

干则水煎,亦入童便温服愈。

黑神散,治大吐血,及伤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至多,并血妄行,口鼻中俱出,但声未失,无有不效。百草霜(村中烧草锅底煤最妙)不拘多少,罗细为末,每服一钱,糯米饮调下。鼻衄搐一字。皮破血出,灸疮出血,掺上止。并治舌忽然肿破,干掺。(《得效》)(《经验良方》同。)

黑散子,诸窍出血并主之。

隔年莲蓬 败棕榈 头发(并烧存性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煎南木香汤调下。或只用棕榈烧灰,米汤调下,亦可。(《直指》)

十灰散,治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大蓟 小蓟 荷叶 扁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上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如病势轻,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药止之。(《十药神书》)(后药即花蕊石散。)

治吐血方,用鸡蛋一个打开,和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钟,再入酒半钟,隔汤炖熟食之,不过三两枚自愈。(《集验良方》)

清凉诸方 治吐血,酒客、温疫中热毒,干呕心烦者方。

蒲黄 栝蒌根 犀角 甘草(各二两) 桑寄生 葛根(各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衍义》曰∶寄生真者绝不易得,昔人以芦根汁代用,亦颇有效。)《外台》引《古今录验》名蒲黄汤

治卒吐血,皆因心肺暴热毒入胃,致吐不止,宜服生地黄散方。

生干地黄 阿胶 甘草(各二两) 黄芩 柏叶 犀角屑 刺蓟(各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青竹茹一鸡子大,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按∶此本《千金》治衄生地黄汤,今加犀角、刺蓟、竹茹。)

治吐血不止,红蓝花饮方。

红蓝花(二两) 伏龙肝(三两以水五升五合浸滤取汁) 犀角(镑一分) 甜竹茹(三分) 白茅根(锉)

麦门冬(去心锉各半两)

上六味,将伏龙肝汁煎诸药,取六合去滓,食后分三服。每服更入乱发灰一钱匕,和匀服。(《圣济》)

(按∶此本《圣惠》治心热吐血方,今加犀角、茅根、麦门冬。)

上焦热极,吐血鲜红,以黄连解毒汤加生地黄、犀角主之。若大便燥结,加大黄。(《原病集》)

凉血地黄汤,如上焦火盛,口舌生疮发热,或血热上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一切失血及不嗽血自来者,并宜。

乌犀角(镑二钱) 怀生地黄(二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牡丹皮(二钱) 黄连 黄芩 玄参(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一方加郁金末一钱,入本汤药内饮之,其血自清。如吐血成块者,加大黄一钱,桃仁十个去皮尖研如泥。如血鲜者,不必加此二味。(《慈航》)《汇言》治热极失血,吐衄不止,于本方(犀角磨汁半盏)去黄芩、玄参,加童便半盏、炮姜炭、甘草。

治心胸烦热,吐血不止,口舌干燥,头疼,宜服石膏散方。

石膏(二两) 甘草(半两) 麦门冬 川升麻 黄芩 生干地黄 青竹茹 栝蒌葛根(各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

黄连石膏汤,治吐血。

黄连 黄芩 石膏 知母 甘草本方加升麻、葛根,治饮酒过多衄血。(《苍生司命》)

凉荣汤,治吐衄诸血

生地黄 川归尾 扁柏叶(炒) 蒲黄(炒) 白芍药 甘草 麦门冬(去心) 知母(炒) 黄柏(各等分)

上各制炒,每服八钱,白水煎服。(《诸证辨疑》)《百代医宗》用侧柏叶,不用扁柏。《寿世保元》滋阴清火汤,于本方去柏叶、蒲黄,加川芎、牡丹皮、玄参、犀角、山栀、阿胶。

郁金四物汤,治吐血、衄血、唾血、大便下血及一切失血神效。如郁金不真,则不效。

当归(酒洗一钱) 生地黄(一钱三分) 白芍药(炒八分) 川芎(六分) 韭汁(一酒杯) 郁金(二枚磨水) 姜汁(一酒杯) 童便(一酒杯以上四味并临服时入)

上将前四味,用水二钟,煎一钟,入四味,温服。(《医汇》)

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良。治吐血或衄血上行,用郁金,后以犀角地黄汤加郁金。(《丹溪》)

尝治诸虚吐衄咯血药中,每入童便半合,其效甚速。或单用以重汤炖服,无不应效。盖溲溺降火滋阴,又能消瘀血,止吐衄诸血。童便一名溲溺,一名轮回酒,一名还元汤,但取年十二岁以下无病者童子,绝其烹炮咸味,令其洁净,亦当与淡肉味,凡溺下却以瓷器盛之,少顷每一钟少入生姜自然汁二三点,搅匀徐徐服之,日进二、三次。如大寒,却以重汤温服,服此但以饮食相远为佳。(《辨疑》)(按∶《菽园杂记》轮回酒,人尿也。《续医说》引,当参。)《济世全书》轮回汤,即自己小便,入甘草末一钱,通口服,随以甘草末嚼之,或生姜一小片嚼之。(原文稍长,须参。)

《王氏手集》青金散,治肺嗽喘息有音,及热搏上焦,血溢妄行,咳唾血出,咽嗌疼痛,烦渴呕吐,寒热休歇,减食羸瘦方。

白芨 青黛(研各半两)

上同研匀,每服半钱或一钱,糯米饮调下。(《幼幼》)(按∶白芨治咯血,《医说》引《癸志》,宜考。)

小柴胡汤,治男女诸热出血,血热蕴隆。(《直指》)

止红散,治心肺客热,咳嗽吐血。

北柴胡(去苗一两) 胡黄连 宣连(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入朱砂少许研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通口服,食后。(《杨氏》)

柴胡清肝散,治肝胆二经风热怒火血证。

柴胡 黄芩(各一钱) 黄连 山栀子(各□分) 当归(一钱)

川芎(六分) 牡丹皮(一钱) 升麻(八分) 甘草(三分)

水煎服。(《识病捷法》)(柴胡疏肝散出《瘀血》中,宜参。)

人有大怒而吐血者,或倾盆而出,或冲口而来,一时昏晕。方用解血平气汤,白芍二两,当归二两,荆芥炒黑三钱,柴胡八分,红花二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石室秘 》)

滋润诸方 耆婆方,治人唾血及水涎,不能食方。

干地黄 人参 蒲黄等分为散,以饮服一钱匕,日二。腹痛者,加芍药二分。(《医心》)

参地煎,即人参、生地黄也。凡因热伤,衄吐血不已者,则热已随血减,然气亦随血亡也。气虚甚者,当倍人参为君。血热者,宜倍生地为君。时时煎服,自止也。(《金鉴》)

五伤汤,治劳伤荣卫,吐血下血,诸虚不足。

当归 白芍药(各三分) 人参 川芎(各二分) 甘草 桂(各一两) 阿胶(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鸡峰》)

麦门冬饮子,治吐血久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

黄 (一钱)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人参(以上各五分) 五味子(十个)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不拘时。(《兰室秘藏》)又人参饮子,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于本方去生地黄,加白芍药、甘草。(《宝鉴》更加紫菀。)

阿胶散,治肺破嗽血唾血。

人参 茯苓 生干地黄 天门冬(水浸去心) 北五味子(各一分) 阿胶(炒酥) 白芨(各二分)

上白芨别为末,余药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蜜二大匙,秫米百粒,姜五片,同煎,临熟入白芨少许,食后服。(《直指》)

诸血后虚怯主方,治吐衄咳唾等证,血失既多,虚羸昏倦,精神怯弱,血尚未尽。

人参(一钱) 黄 (蜜炒一钱) 甘草(炙五分) 白芨(一钱) 百合(一钱) 熟地黄(二钱)

生地黄(二钱) 当归(身头一钱五分) 牡丹皮(一钱) 阿胶(蛤粉炒成珠一钱) 鹿角胶(一钱)

以上作一剂,用藕节五个,水煎,临服时,入童便一盏,藕汁二杯,候温徐徐缓服。(《痰火点雪》)

治肺损,吐血不止,地黄饮方。

生地黄(八两碎取汁) 鹿角胶(一两炙燥碾为末)

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当止。(《圣济》)《直指》入姜汁少许调下。无鹿胶,则以透明阿胶炒酥代用。

茯苓补心汤,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唾血。(《得效》)一方用参苏饮三两,加局方四物汤一半,合和名茯苓补心汤,大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治吐血衄血便血,并妇人下血过多,致虚热者。(《易简》)(按∶此方本出《三因》。)

如味芎 汤,治打扑伤损,败血流入胃脘,呕吐黑血,或如豆羹汁。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百合(水浸半日) 荆芥穗(各等分)

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七分,去滓无时服。(《三因》)(按∶上方与此方并无类可隶,姑列于此。)

补阳诸方《录验方》治吐血,生姜汤方。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

凡四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医心》)

《胜金方》治吐血,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搅新汲水调下一钱。(《本草》)(按∶又引《灵苑方》,不用新汲水。)《圣济》名异功散。(文与《灵苑》同。)

人参汤,治吐咯血。

新罗人参,慢火煎服。(《直指》)独参汤,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二两去芦。上每服,水二盏,枣五枚,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后,服诸药除根。《十药神书》)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懒于言动,浓煎独参汤(《医通》曰∶加橘皮),所谓血脱补气也,最妙。(《六要》)《医通》煎人参入童便与服。(有治验,宜参。又有说,录在前验色中。)

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当自知之。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三因》)《养生必用方》云∶凡吐血须煎干姜甘草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干姜甘草汤,若阴乘于阳,心肺经寒而呕血者,宜服。(《妇人良方》)甘草干姜汤,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直指》)二神汤,治吐血绝妙。治男子妇人吐红之疾,盖是久病;或作急劳,损其荣卫,壅滞气上,血之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黄等凉剂治之,必速其死矣。每遇患者,用药甚简,甘草炙、干姜炮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七沸,带热呷,空心、日午进之。和其气血荣卫,自然安痊,不可不知。(《朱氏》)

坚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

糖(三斤) 芍药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千金翼》无甘草、桂心,有生地黄。)(《千金》)

柔脾汤,主脾气不足,下焦虚冷,胸膈满塞,汗出,胁下支满,吐血下血。

熟地黄(三两) 黄 桂 芍药 甘草(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酒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鸡峰》)《妇人良方》引《养生必用方》,治虚劳吐血衄血下白汗出。(按∶下下脱血字。)

陈月坡方,治呕吐吐血或血崩脱血,盈盆盈桶,面色青惨,六脉欲脱,四肢厥冷,或自汗出,危极者,用制附子五钱,人参一两,姜炭八钱,水二大碗,煎八分,温和服。(《汇言》)又方龙潭治血崩神脱,精神溃乱,四肢将厥者,于本方附子童便制,加当归、炙甘草。(宜与治例参看。)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心多健忘,为脾不能统摄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得效》)

调摄法 咳血非静养绝欲,不可与治,诸病皆然,此尤当慎者。(《六要》)

呕血宜忌盐醋糟物、海味热物,又宜高枕坐卧,不使气逆,如此七日,大势方定,愈后三年不发,方为全愈。若不能如前谨慎,一有所伤,则不时屡发,必增咳嗽诸证者,不治。(《百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杂病广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1. 咳血(挟痰)《杂病广要》
  2. 咳血《金匮钩玄》
  3. 咳血方《医方论》
  4. 咳血《邵兰荪医案》
  5. 咳血方《汤头歌诀》
  6. 咳血《丹溪治法心要》
  7. 咳血兼吐血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8. 咳血《血证论》
  9. 咳血门《幼科切要》
  10. 咳血《仁术便览》
  11. 咳证《类经》
  12. 咳血《丹溪心法》
  13. 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
  14. 咳血《卫生易简方》
  15. 可待因《药理学》
  16. 咳血《明医指掌》
  17. 可待因《药理学》
  18. 咳血《寿世保元》
  19.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医院药学》
  20. 咳血《推求师意》
  21. 可发汗五十八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22. 咳血《中医词典》
  23. 可发汗证《伤寒总病论》
  24. 咳血《中医词典》
  25. 可汗《伤寒括要》
  26. 咳血《中医名词词典》
  27. 可汗不可汗歌《伤寒百证歌》
  28. 咳续法《医学纲目》
  29. 可汗一《伤寒悬解》
  30. 咳唾血《医学纲目》
  31. 可行性试验《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