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
脉∶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涩衰劣。
夫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也,乃胸腹饱闷而不舒畅也。有气虚中满,有血虚中满,有食积中满,有脾泄中满,有痰膈中满,皆是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或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则脾土虚而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不通泰也。盖阴伏阳蓄,治用香砂养胃汤、加减枳壳丸,调养脾胃,使心肺之阳下降,肝肾之阴上升而成天地交泰,是无病也。
□
痞者,心下痞满而不能食也。(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
养胃汤 治胸腹痞满。
香附 砂仁 木香 枳实(麸炒。各七分)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半夏(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白豆蔻(去壳,七分) 藿香 浓朴(姜汁炒。各七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后服。瘦人心下痞闷,加炒黄连,去半夏;血虚中满,加当归、白芍,去半夏;食积中满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去白术、半夏;肥人心下痞闷加苍术;气虚中满加人参,去半夏;痰膈中满加栝蒌仁、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少许,去白术、半夏;脾泄中满加炒苍术、炒白芍、去半夏。
内伤元气而痞满者,宜大补气也。加减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心下痞满。(方见内伤。)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甘草、柴胡;大便闭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饱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官桂;心下痞或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冬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三钱、黄连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只根据本方;食以后心下痞者,则服橘皮枳实丸。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黄连(去芦须,土炒) 黄芩(去朽,土炒。各六钱) 枳实(麸炒,五钱) 半夏(泡) 陈皮 浓朴(姜汁炒。各四钱) 白术(去芦) 姜黄(各一两) 猪苓泽泻 砂仁(各三钱) 干生姜(二钱) 人参(四钱)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陈皮(去白,一钱二分) 赤茯苓(一钱) 半夏(八分) 青皮(去瓤,醋炒,五分) 香附米(童便炒,一钱) 枳壳(麸炒,一钱) 栀子(一钱) 黄连(姜汁炒,七分) 神曲(炒,七分) 浓朴(姜炒,七分)前胡(八分) 苏子(研碎,七分) 生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姜五片,水煎热服。

- 痞满《万病回春》
- 痞满《古今医鉴》
- 痞满《古今医案按》
- 痞满《医学正传》
- 痞满《古今名医汇粹》
- 痞满《医碥》
- 痞满《证治汇补》
- 痞满《医碥》
- 痞满《医学摘粹》
- 痞满《寿世保元》
- 痞满《医学摘粹》
- 痞满《张氏医通》
- 痞满《伤寒大白》
- 痞满《杂病广要》
- 痞满《血证论》
- 痞满《医述》
- 痞满《中医内科学》
- 痞满《医学入门》
- 痞满(新法叶案)《伤寒指掌》
- 痞满《中医词典》
- 痞满论治《类证治裁》
- 痞满《景岳全书》
- 痞满脉案《类证治裁》
- 痞满《医学集成》
- 痞满脉候《类证治裁》
- 痞块治分虚实《医门补要》
- 痞满门《张氏医通》
- 痞块气块《奇方类编》
-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医学传心录》
- 痞块门(附嘈杂 附呃逆)《丹台玉案》
- 痞满证《明医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