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

《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总见前。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也。盖惊有急惊,有慢惊,有慢脾风。三者之不同,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亏而阳盛;慢脾者,亦属阴,阴气极盛,胃气极虚,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其始也。多由小儿气血怯弱,肌肤软薄,神气未备,脏腑未全。在捧抱者,爱护如执玉捧盈之类,不令疏虞可也。若被掀轰恶逆之音,凶猛怪诧之物,触犯小儿,则致面青口噤,或声嘶而厥,发过则客色如故。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口干引饮,口鼻中气热,大小便黄赤色,惺惺不睡,牙关紧急,壮热涎潮,上窜反张,搐搦颤动、唇口眉眼,眨引频并,其脉浮数洪紧。盖热盛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则急惊属于肝木,风邪痰热有余之证。治宜清冷苦寒泻气之药,以败毒散之类。慢惊之候,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时。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清白,昏睡露晴,目上视,手足螈 ,筋脉拘挛,其脉沉迟散缓。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云∶天吊风者,即此候也。此慢惊属于脾土,中气虚损,不足之候。治宜和中甘温补气之剂,以补脾汤之类。慢脾风证,盖由慢惊传次而至。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慢脾,又名虚风。其病,则面赤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吐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厥冷,其脉沉微。

治法大要,生胃回阳,宜黑附汤之类。俟胃气渐复,则用异功散温平而调理之。若其眼半开半合,手足不冷,证候尚在慢惊,则不用回阳。或已入慢脾而阳气未甚脱者,亦不可用硫黄附子。凡服回阳汤剂,手足渐暖者,仍以醒脾散等,继其后以调之。慢惊慢脾逆恶之候,急惊搐搦暴烈之证,大抵急惊易疗,而慢惊难痊,至于慢脾危笃之疾,虽神工妙手,莫易治焉。医者宜分急、慢、脾风三证,要察虚实冷热四候,慎毋混于一途而治。故曰∶虚则补之,实则利之,冷者温之,热者凉之,是为活法。又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神而明之存乎人,此之谓也。若以一例而施之,岂非刻舟求剑之术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1. 惊风《古今医鉴》
  2. 惊风《普济方·针灸》
  3. 惊风《保婴撮要》
  4. 惊风《续名医类案》
  5. 惊风《儒门事亲》
  6. 惊风《肯堂医论》
  7. 惊风《明医指掌》
  8. 惊风《中医词典》
  9. 惊风《急救广生集》
  10. 惊风《傅青主男科》
  11. 惊风《回春录》
  12. 惊风《傅青主男科》
  13. 惊风《幼科释谜》
  14. 惊风《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15. 惊风《奇效简便良方》
  16. 惊风《景岳全书》
  17. 惊风《厘正按摩要术》
  18. 惊风《中医名词词典》
  19. 惊风《扁鹊心书》
  20. 惊丹《活幼心书》
  21. 惊风《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2. 惊丹《活幼心书》
  23. 惊风《中医儿科学》
  24. 惊丹《证治准绳·幼科》
  25. 惊风《陈氏幼科秘诀》
  26. 惊丹《中医词典》
  27. 惊风《灸法秘传》
  28. 惊搐有声无声《幼科释谜》
  29. 惊风八候《中医名词词典》
  30. 惊搐由脏腑《幼科释谜》
  31. 惊风八候《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