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靥三朝证治例

《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凡痘十日,十一二日,痘渐收靥,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其遍身皆靥,虽数颗不靥,尚能杀人,犹蛇蜕皮,虽一节被伤,不能退者,是亦死也。

夫出痘十一二日,从口唇头面逐渐收靥至足者,不须服药,若有他证,然后论治。

凡痘当靥不靥,泄泻寒战,切牙抓破,此虚寒者,服异功散;触秽冒寒,黑陷不靥,煎异功散调下无价散。外痒者,外用去秽散熏之。

凡过服热药,以致热毒猖狂,气血弥盛,痘烂不靥者,内服小柴胡汤猪尾膏解之,外用败草散敷之。

凡痘在前发越已透,贯脓已满,兹解毒已清,至收靥时,或因触冒,致陷伏,斑烂痒塌不靥者,但服异功散自愈,疮虽不起,不必忧也。

凡痘皆收靥,惟数颗臭烂,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胆膏涂之。

凡痘不收靥,气急上痰,声哑目闭无神者,死;靥后瘢红者,吉。白者、血色者,毒瓦斯归内也,恐生余证。

凡痘收靥后,气血大虚,肌肉柔嫩,不耐风寒,慎戒触冒风寒,乘凉不谨,轻则余毒内攻,重则中风瘫痪,危矣,戒之戒之。

凡痘既收靥,欲落不落而燥痒者,或疮痂虽落,其色黯,或凸或凹,或疮愈痂未落,用白沙蜜不拘多少,涂于疮上,其痂易落,亦不令瘢痕紫黑,又不腥秽,甚妙。

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定,肌肉尚虚,血气未得平复,忽被风寒搏于肤腠之间,则津液涩滞,故成疳蚀疮,宜雄黄散、绵茧等药治之,久而不愈者,溃骨伤筋,以害人也。

小儿痘自出至收靥要十二日可保平安,首尾不可与水吃,少与滚熟水则可,若误与之,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身上肿,若针之则成疳蚀疮,脓水不绝,甚则面黄唇白,以致难愈者何也?盖脾胃属土,外主身之肌肉,只缘饮水过多,湿损脾胃,搏于肌肉,其脾胃肌肉虚,则津流衰少,而荣卫滞涩,气血不能周流,凝结不散,故疮痂迟落而生痈肿也。

黄帝曰∶饮有阴阳何也?好饮冷者,冰雪不知冷;好饮热者,沸汤不知热。岐伯对曰∶阳盛阴虚,饮冷不知寒;阴盛阳虚,饮汤不知热。治之何如?故阳盛则补阴虚,木香散丁香肉桂治之;阴盛则补阳虚,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每一两药共加一钱。异功散能除风寒湿痹,调和阴阳,滋养血气,使痘疮易出,易靥,不致痒塌;木香散性温平,能和表里,通行津液,清上实下,扶阴助阳之药也,善治小儿腹胀泻渴,其效如神,不能尽述。大抵天地万物,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长者也。今疮疹之病,脏腑调和,则血气充实,自然易出易靥,盖因外常和暖,内无冷气之所由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鉴》书籍目录
  1. 收靥三朝证治例《古今医鉴》
  2. 收靥三朝顺逆险《冯氏锦囊秘录》
  3. 收靥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4. 收靥三朝决生死例《古今医鉴》
  5. 收靥顺证《医宗金鉴》
  6. 收靥三朝方药例《古今医鉴》
  7. 收靥顺证《痘疹心法要诀》
  8. 收靥逆证《痘疹心法要诀》
  9. 收靥险证《医宗金鉴》
  10. 收靥逆证《医宗金鉴》
  11. 收靥险证《痘疹心法要诀》
  12. 收靥门杂症变症《冯氏锦囊秘录》
  13. 收靥证治《医宗金鉴》
  14. 收靥吉凶《证治准绳·幼科》
  15. 收靥证治《证治准绳·幼科》
  16. 收靥《张氏医通》
  17. 收靥证治《痘疹心法要诀》
  18. 收靥《中医词典》
  19. 收靥证治歌(共十五首,又一十六方)《幼幼集成》
  20. 收心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21. 收靥证治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22. 收涩《证治准绳·幼科》
  23. 收靥治法《寿世保元》
  24. 收涩《证治准绳·幼科》
  25. 收靥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26. 收涩《中医词典》
  27. 收引《中医名词词典》
  28. 收秋露水法《古今医统大全》
  29. 收引《中医词典》
  30. 收青鱼胆法《古今医统大全》
  31. 收澡丝汤法《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