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
脉
病
夫肠 者,大便下血也。又谓肠风、脏毒是也。皆由饱食炙爆生冷酒色,并伤坐卧当风,荣卫气虚,风斜冷气进袭脏腑,因热乘之,血渗肠间,肠风斜气入脏。脏毒是脏中积毒,风则散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停滞则疏涤之。
治
肠风下血,必在粪前,是名近血。色清而鲜,其脉必浮,宜败毒散主之。脏毒下血,必在粪后,是名远血。色黯而浊,其脉必沉滞,香连丸主之。脏寒下血无痛,脉沉微。经云∶阳虚阴必走,宜以姜、桂之类,温则血归经也。积热下血,纯下鲜血,甚则兼痛,脉洪数,宜三黄丸主之,或败毒散加黄连。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所以其色清也;脏毒者,蕴积毒,久而始见,所以其色浊。治肠风,以散风行湿药;治脏毒,以清湿凉血药。又要看其虚实、新久之不同,新者、实者宜降之,泻之;虚者、久者宜升之,补之。故治法有所异也。
方
枳壳散 治大便下血。
枳壳(二两,炒) 黄连(一两) 槐花(五钱,炒) 地榆(五钱) 白芍(一两) 甘草(二钱半)
上锉五剂,水煎,空心服。
丝瓜根经霜一二次,收采洗净,夜露十余宿,悬当风处阴干,每服三五钱,锉散,水煎热,去渣,滴香油如钱大,空心温服。忌鸡、烧酒,一日一服,即放。
干柿散 治肠风、脏毒、肠 神效。
干柿不拘多少,焙干,烧存性。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槐黄丸(周后峰传) 治肠风、脏毒、便血、痔漏,神效。
上为末,入猪大肠头长一尺,内扎住,用韭菜二斤,水同煮烂,去菜用肠药,捣烂,丸如梧子大。如湿加神曲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汤下。
解毒四物汤(京师传)〔批〕(按此方治下血虚弱之剂) 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肠风、脏毒等证。
当归(酒洗,八分) 川芎(五分) 白芍(炒,六分) 生地黄(一钱) 黄连(炒,六分) 黄芩(炒,八分) 黄柏(炒,七分) 栀子(炒黑,七分) 地榆(八分) 槐花(炒,五分) 阿胶珠(六分) 柏叶(炒,六分)

- 肠《古今医鉴》
- 肠《普济方·针灸》
- 肠《医经原旨》
- 肠《类经》
- 肠《针灸资生经》
- 肠《中医词典》
- 肠(疒^颓)《中医词典》
- 鲳鱼《药性切用》
- 肠阿米巴病《病理学》
- 鲳鱼《本草撮要》
- 肠癌《基因与疾病》
- 鲳鱼《本草分经》
- 肠癌《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鲳鱼《本草从新》
- 肠癌《中医之钥》
- 鲳鱼《本经逢原》
- 肠癌《自我调养巧治病》
- 鲳鱼《饮食须知》
- 肠癌《自我调养巧治病》
- 菖蒲益智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肠痹《中医名词词典》
- 菖蒲益智丸《备急千金要方》
- 肠痹《圣济总录》
- 菖蒲丸《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肠痹《中医词典》
- 菖蒲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肠痹《临证指南医案》
- 菖蒲丸《妇人大全良方》
- 肠痹《症因脉治》
- 菖蒲丸《备急千金要方》
- 肠痹《金匮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