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饮膳正要》序
朕惟人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养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养,则至于残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鸡豚之类,日用所不能无,其为养甚大也。然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其为残害一也。其为养甚大者尚然,而况不为养而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此特其养口体者耳。若夫君子动息威仪,起居出入,皆当有其养焉,又所以养德也。尝观前元《饮膳正要》一书,其所以养口体、养德之要,无所不载,盖当时尚医所论着。其执艺事,以致忠爱,虽深于圣贤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于取诸人,取诸人以为善,大舜所先肆。朕嘉是书而用之,以资摄养之助,且锓诸梓,以广惠利于人,亦庶几乎,好生之仁。虽然生禀于天,非人之所能为,若或戕之,与立严墙之下者同,有不由于人乎!故此非但摄养之助,而抑顺受其正之大助也。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臣闻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动息节宣以养生,饮食衣服以养体,威仪行义以养德,是故周公之制礼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饮食,各有其官,皆统于冢宰,盖慎之至也。今上皇帝,天纵圣明,文思深远,御延阁,阅图书,旦暮有恒,则尊养德性,以酬酢万几,得内圣外王之道焉。于是赵国公臣常普兰奚,以所领膳医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以进。其言曰∶昔世祖皇帝,食饮必稽于本草,动静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跻上寿,贻子孙无疆之福焉。是书也,当时尚医之论著者云,噫!进书者可谓能执其艺事,以致其忠爱者矣。是书进上,中宫览焉。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圣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浓,岂有加于此者哉!书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敕命臣集序其端云。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闻《易》之《传》有云∶“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天地之大德,不过生生而已耳。今圣皇正统于上,干道也;圣后顺承于中,坤道也。乾坤道备,于斯为盛,斯民斯物之生于斯时也,何其幸欤!愿扬言之,使天下后世有以知。夫高明博浓之可见如此,于戏休哉。
天历三年五月朔日谨序
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中奉
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虞集.撰
伏睹国朝,奄有四海,遐迩罔不宾贡。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倘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于进献,则食之恐不免于致疾。钦惟世祖皇帝圣明,按《周礼·天官》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分职而治。行依典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所职何人,所用何物,进酒之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盏。斟酌适中,执事务合称职。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至于汤煎、琼玉、黄精、天门冬、苍术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诸珍异馔,咸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圣寿延永无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宝位,国事繁重,万机之暇,遵依祖宗定制,如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进加日新,则圣躬万安矣。臣思慧自延 年间选充饮膳之职,于兹有年,久叨天禄,退思无以补报,敢不竭尽忠诚,以答洪恩之万一。是以日有余闲,与赵国公臣普兰奚,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闲之际,鉴先圣之保摄,顺当时之气候,弃虚取实,期以获安,则圣寿跻于无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泽矣。谨献所述《饮膳正要》一集,以闻,伏乞圣览下情,不胜战栗激切屏营之至。
天历三年三月三日饮膳太医臣忽思慧进上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天地合气,人以禀天地气生,并而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肉败者,色恶者,臭恶者,失饪不时者,皆不可食。然虽食饮,非圣人口腹之欲哉!盖以养气养体,不以有伤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形。形受五味以成体,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盖以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菜,十养一仅之,无使过之,是以伤其正。虽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陈不择,制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妇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于一时之味,其可惜哉!孙思邈曰∶谓其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十去其九。故善养生者,谨先行之。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

- 御制《饮膳正要》序《饮膳正要》
- 御院平胃散《冯氏锦囊秘录》
- 鹆肉《饮食须知》
- 御医《中医名词词典》
- 寓补于攻《中医词典》
- 御痛汤《冯氏锦囊秘录》
- 寓攻于补《中医词典》
- 御神《中医词典》
- 愈病有日期论《医学源流论》
- 御女损益篇《养生导引秘籍》
- 愈疮枣《外科全生集》
- 御米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愈风饼子《儒门事亲》
- 御米壳《药性切用》
- 愈风丹《儒门事亲》
- 御米壳《本草撮要》
- 愈风丹《医方考》
- 御米壳《本草从新》
- 愈风秘方(华佗愈风)《华佗神方》
- 御米壳《本草求真》
- 愈风散《妇人大全良方》
- 御米壳《本草备要》
- 愈风汤《仁术便览》
- 御米《得配本草》
- 愈合与营养《临床营养学》
- 御米《饮食须知》
- 愈后诸证论《医碥》
- 御酱铁雀《保健药膳》
- 愈痛散《冯氏锦囊秘录》
- 御府鹿尾《保健药膳》
- 毓麟酒方《奇方类编》
《饮膳正要》
- 作者:忽思慧。朝代:元。年份:公元1314-1320年
- 御制《饮膳正要》序
- 卷第一
- 三皇圣纪
- 养生避忌
- 妊娠食忌
- 乳母食忌
- 饮酒避忌
- 聚珍异馔
- 马思吉汤
- 大麦汤
- 八儿不汤
- 沙乞某儿汤
- 苦豆汤
- 木瓜汤
- 鹿头汤
- 松黄汤
- 汤
- 大麦算子粉
- 大麦片粉
- 糯米粉粉
- 河羹
- 阿菜汤
- 鸡头粉雀舌子
- 鸡头粉血粉
- 鸡头粉撅面
- 鸡头粉粉
- 鸡头粉馄饨
- 杂羹
- 荤素羹
- 珍珠粉
- 黄汤
- 三下锅
- 葵菜羹
- 瓠子汤
- 团鱼汤
- 盏蒸
- 台苗羹
- 熊汤
- 鲤鱼汤
- 炒野狼汤
- 围像
- 春盘面
- 皂羹面
- 山药面
- 挂面
- 经带面
- 羊皮面
- 秃秃麻食
- 细水滑
- 水龙子
- 马乞
- 搠罗脱因
- 乞马粥
- 汤粥
- 粱米淡粥
- 河西米汤粥
- 撒速汤
- 炙羊心
- 炙羊腰
- 攒鸡儿
- 炒鹌鹑
- 盘兔
- 河西肺
- 姜黄腱子
- 鼓儿签子
- 带花羊头
- 鱼弹儿
- 芙蓉鸡
- 派饼儿
- 盐肠
- 脑瓦剌
- 姜黄鱼
- 攒雁
- 猪头姜豉
- 蒲黄瓜齑
- 攒羊头
- 攒牛蹄
- 细乞思哥
- 肝生
- 马肚盘
- 炸儿
- 熬蹄儿
- 熬羊胸子
- 鱼
- 红丝
- 烧雁
- 烧水札
- 柳蒸羊
- 仓馒头
- 鹿奶肪馒头
- 茄子馒头
- 剪花馒头
- 水晶角儿
- 酥皮奄子
- 撇列角儿
- 莳萝角儿
- 天花包子
- 荷莲兜子
- 黑子儿烧饼
- 牛奶子烧饼
- 饼
- 颇儿必汤
- 米哈讷关列孙
- 卷第二
- 诸般汤煎
- 桂浆
- 桂沉浆
- 荔枝膏
- 梅子丸
- 五味子汤
- 人参汤
- 仙术汤
- 杏霜汤
- 山药汤
- 四和汤
- 枣姜汤
- 茴香汤
- 破气汤
- 白梅汤
- 木瓜汤
- 橘皮醒酲汤
- 渴忒饼儿
- 官桂渴忒饼儿
- 答必纳饼儿
- 橙香饼儿
- 牛髓膏子
- 木瓜煎
- 香圆煎
- 株子煎
- 紫苏煎
- 金橘煎
- 樱桃煎
- 桃煎
- 石榴浆
- 小石榴煎
- 五味子舍儿别
- 赤赤哈纳即酸刺
- 松子油
- 杏子油
- 酥油
- 醍醐油
- 马思哥油
- 枸杞茶
- 玉磨茶
- 金字茶
- 范殿帅茶
- 紫笋雀舌茶
- 女须儿
- 西番茶
- 川茶、藤茶、夸茶
- 燕尾茶
- 孩儿茶
- 温桑茶
- 清茶
- 炒茶
- 兰膏
- 酥签
- 建汤
- 香茶
- 诸水
- 神仙服食
- 四时所宜
- 五味偏走
- 食疗诸病
- 生地黄鸡
- 羊蜜膏
- 羊藏羹
- 羊骨粥
- 羊脊骨粥
- 白羊肾羹
- 猪肾粥
- 枸杞羊肾粥
- 鹿肾羹
- 羊肉羹
- 鹿蹄汤
- 鹿角酒
- 黑牛髓煎
- 狐肉汤
- 乌鸡汤
- 醍醐酒
- 山药
- 山药粥
- 酸枣粥
- 生地黄粥
- 椒面羹
- 荜拨粥
- 良姜粥
- 吴茱萸粥
- 牛肉脯
- 莲子粥
- 鸡头粥
- 鸡头粉羹
- 桃仁粥
- 生地黄粥
- 鲫鱼羹
- 炒黄面
- 乳饼面
- 炙黄鸡
- 牛奶子煎荜拨法
- 肉羹
- 黄雌鸡
- 青鸭羹
- 萝卜粥
- 野鸡羹
- 鹁鸽羹
- 鸡子黄
- 葵菜羹
- 鲤鱼汤
- 马齿菜粥
- 小麦粥
- 驴头羹
- 驴肉汤
- 狐肉羹
- 熊肉羹
- 乌鸡酒
- 羊肚羹
- 葛粉羹
- 荆芥粥
- 麻子粥
- 恶实菜
- 乌驴皮汤
- 羊头脍
- 野猪
- 獭肝羹
- 鲫鱼羹
- 服药食忌
- 食物利害
- 食物相反
- 食物中毒
- 禽兽变异
- 卷第三
- 米谷品
- 稻米
- 粳米
- 粟米
- 青粱米
- 白粱米
- 黄粱米
- 黍米
- 丹黍米
- 稷米
- 河西米
- 绿豆
- 白豆
- 大豆
- 赤小豆
- 回回豆子
- 青小豆
- 豌豆
- 匾豆
- 小麦
- 大麦
- 荞麦
- 白芝麻
- 胡麻
- 饧
- 蜜
- 曲
- 醋
- 酱
- 豉
- 盐
- 酒
- 虎骨酒
- 枸杞酒
- 地黄酒
- 松节酒
- 茯苓酒
- 松根酒
- 羊羔酒
- 五加皮酒
- 腽肭脐酒
- 小黄米酒
- 葡萄酒
- 阿剌吉酒
- 速儿麻酒
- 兽品
- 牛肉
- 牛髓
- 牛酥
- 牛酪
- 牛乳腐
- 羊肉
- 羊头
- 羊心
- 羊肝
- 羊血
- 羊五脏
- 羊肾
- 羊骨
- 羊髓
- 羊脑
- 羊酪
- 黄羊
- 白黄羊
- 黑尾黄羊
- 山羊
- 兽品
- 马肉
- 马头骨
- 马肝
- 马蹄
- 白马茎
- 马心
- 马乳
- 野马肉
- 象肉
- 象牙
- 驼肉
- 驼脂
- 驼乳
- 野驼
- 驼峰
- 熊肉
- 熊白
- 熊掌
- 驴肉
- 野驴
- 麋肉
- 麋脂
- 麋皮
- 鹿肉
- 鹿髓
- 鹿头
- 鹿蹄
- 鹿肾
- 鹿茸
- 鹿角
- 獐肉
- 犬肉
- 犬四脚蹄
- 猪肉
- 猪肚
- 猪肾
- 猪四蹄
- 野猪肉
- 江猪
- 獭肉
- 獭肝
- 獭皮
- 虎肉
- 虎眼睛
- 虎骨
- 豹肉
- 土豹脑子
- 麂肉
- 麝肉
- 狐肉
- 犀牛肉
- 犀角
- 野狼肉
- 野狼喉嗉皮
- 野狼皮
- 野狼尾
- 野狼牙
- 兔肉
- 兔肝
- 腊月兔头及皮毛
- 塔剌不花
- 獾肉
- 野狸
- 黄鼠
- 猴肉
- 禽品
- 鱼品
- 果品
- 菜品
- 料物性味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