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第二十一)
产后泄泻,非杂症有食泄、湿泄、水谷注下之论,大率气虚食积与湿也。气虚宜补、食积宜消、湿则宜燥。然恶露未净,遽难骤燥,当先服生化汤二三帖,化旧生新,加茯苓以利水道,俟血生,然后补气以消食,燥湿以分利水道,使无滞涩虚虚之失。若产旬日外,方论杂症,尤当论虚实而治也。如痛下清水,腹鸣,米饮不化者,以寒泄治;如粪水黄赤,肛门作痛,以热泄治之。有因饮食过多,伤脾成泄,气臭如败卵,以食积治之。又有脾气久虚少食,食下即鸣,急尽下所食之物方觉快者,以虚寒泄治之。治法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脾伤食积,分利健脾,兼消补虚,善为调治,无失也。产后虚泻,眠昏人不识,弱甚形脱危症,必用人参二钱,白术、茯苓各二钱,附子一钱,方能回生。若脉浮弦,按之不鼓,即为中寒,此盖阴先亡而阳欲去,速宜大补气血,加附子、黑姜以回元阳,万勿忽视。
◎加减生化汤:治产后块未消患泻症。
川芎(二钱) 茯苓(二钱)
当归(四钱) 黑姜(五分)
炙草(五分) 桃仁(十粒)
莲子(八枚)
水煎,温服。
◎健脾利水生化汤:治产后块已除,患泻症。
川芎(一钱) 茯苓(一钱半)
归身(二钱) 黑姜(四分)
陈皮(五分) 炙草(五分)
寒泻,加干姜八分;寒痛,加砂仁、炮姜各八分;热泻,加炒黄连八分;泻水腹痛,米饮不化,加砂仁八分,麦芽、山楂各一钱;泻有酸嗳臭气,加神曲、砂仁各八分。脾气久虚,泻出所食物方快,以虚寒论;泻水者,加苍术一钱以燥湿;脾气弱,元气虚,必须大补,佐消食清热却寒药。弱甚形色脱,必须第一方,参、术、苓、附,必用之药也。诸泻俱加升麻酒炒,莲子十粒。

- 泻《傅青主女科》
- 泻《止园医话》
- 泻《中医词典》
- 泄注候《诸病源候论》
- 泻《重订灵兰要览》
- 泄注赤白《中医词典》
- 泻《医述》
- 泄注《中医词典》
- 泻《证治准绳·幼科》
- 泄治法《石室秘录》
- 泻《周慎斋遗书》
- 泄症脉论《三指禅》
- 泻《冷庐医话》
- 泄阳《中医词典》
- 泻(附肠鸣)《医述》
- 泄泻主方《痰火点雪》
- 泻白《中医词典》
- 泄泻诸症统论《金匮翼》
- 泻白《汤头歌诀》
- 泄泻滞下总治《证治准绳·类方》
- 泻白散《时病论歌括新编》
- 泄泻滞下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 泻白散《重订囊秘喉书》
- 泄泻滞下《医学纲目》
- 泻白散《医宗金鉴》
- 泄泻症《评琴书屋医略》
- 泻白散《删补名医方论》
- 泄泻证治《幼幼集成》
- 泻白散《冯氏锦囊秘录》
- 泄泻证治《育婴家秘》
- 泻白散《医述》
《傅青主女科》
- 简介
- 张序
- 祁序
- 女科上卷
- 带下
- 血崩
- 鬼胎
- 调经
- 经水先期(十五)
- 经水后期(十六)
- 经水先后无定期(十七)
- 经水数月一行(十八)
- 年老经水复行(十九)
-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二十)
-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 行经后少腹疼痛(二十二)
- 经前腹疼吐血二十三
-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二十四)
- 经水过多(二十五)
- 经前泄水(二十六)
- 经前大便下血(二十七)
- 年未老经水断(二十八)
- 种子
- 女科下卷
- 妊娠
- 妊娠恶阻(三十九)
- 妊娠浮肿(四十)
- 妊娠少腹疼(四十一)
- 妊娠口干咽疼(四十二)
- 妊娠吐泻腹疼(四十三)
- 妊娠子悬胁疼(四十四)
- 妊娠跌损(四十五)
- 妊娠小便下血病名胎漏(四十六)
- 妊娠子鸣(四十七)
- 妊娠腰腹疼渴汗燥狂即子狂(四十八)
- 妊娠中恶(四十九)
- 妊娠多怒堕胎(五十)
- 小产
- 难产
- 正产
- 产后
- 产后编(上卷)
- 产后总论
- 产前后方症宜忌
- 产后诸症治法
- 产后编下卷
- 产后诸症治法(续上)
- 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