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寒热
凡新产后,荣卫俱虚,易发寒热;身痛腹痛,决不可妄投发散之剂,当用生化汤为主,稍佐发散之药。产后脾虚,易于停食,以致身热,世人见有身热,便以为外感,遽然发汗,速亡甚矣,当于生化汤中加扶脾消食之药。大抵产后先宜补血,次补气。若偏补气而专用参耆,非善也。产后补虚,用参、耆、芎、归、白术、陈皮、炙草,热轻则用茯苓淡渗之药,其热自除,重则加干姜。或云大热而用姜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内生热耳。盖干姜能人肺分,利肺气,又能入肝分,引众药生血,然必与阴血药同用之。产后恶寒发热腹痛者,当主恶血;若腹不痛,非恶血也。
产后寒热,口眼歪邪,此乃气血虚甚,以大补为主,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多於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补气药多於补血药,切不可用小续命等发散之药。

- 产后寒热《傅青主女科》
- 产后寒气入腹名寒疝《女科经纶》
- 产后寒热《中医词典》
- 产后寒厥《医学纲目》
- 产后寒热《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 产后骨蒸《胎产指南》
- 产后寒热《明医指掌》
- 产后骨蒸《女科秘旨》
- 产后寒热《女科撮要》
- 产后孤阳绝阴《中医词典》
- 产后寒热《女科秘要》
- 产后攻补二法辨疑论《女科经纶》
- 产后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 产后根原《四圣心源》
- 产后寒热疟《圣济总录》
- 产后感寒心下痞满《胎产指南》
- 产后寒热属败血不可作疟治《女科经纶》
- 产后感风寒嗽鼻塞声重恶寒《女科秘要》
- 产后寒热往来,每日应期发作类疟《胎产指南》
- 产后感风寒咳嗽或身热《胎产指南》
- 产后寒疝方《妇人大全良方》
- 产后肝虚中风《轩岐救正论》
- 产后汗《女科秘旨》
- 产后肝痿《傅青主女科》
- 产后汗《胎产指南》
- 产后肝萎《中医词典》
- 产后汗出《胎产秘书》
- 产后腹中痛候《诸病源候论》
- 产后汗出不止《圣济总录》
- 产后腹中块痛《中医词典》
- 产后汗出不止《中医词典》
《傅青主女科》
- 简介
- 张序
- 祁序
- 女科上卷
- 带下
- 血崩
- 鬼胎
- 调经
- 经水先期(十五)
- 经水后期(十六)
- 经水先后无定期(十七)
- 经水数月一行(十八)
- 年老经水复行(十九)
-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二十)
-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 行经后少腹疼痛(二十二)
- 经前腹疼吐血二十三
-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二十四)
- 经水过多(二十五)
- 经前泄水(二十六)
- 经前大便下血(二十七)
- 年未老经水断(二十八)
- 种子
- 女科下卷
- 妊娠
- 妊娠恶阻(三十九)
- 妊娠浮肿(四十)
- 妊娠少腹疼(四十一)
- 妊娠口干咽疼(四十二)
- 妊娠吐泻腹疼(四十三)
- 妊娠子悬胁疼(四十四)
- 妊娠跌损(四十五)
- 妊娠小便下血病名胎漏(四十六)
- 妊娠子鸣(四十七)
- 妊娠腰腹疼渴汗燥狂即子狂(四十八)
- 妊娠中恶(四十九)
- 妊娠多怒堕胎(五十)
- 小产
- 难产
- 正产
- 产后
- 产后编(上卷)
- 产后总论
- 产前后方症宜忌
- 产后诸症治法
- 产后编下卷
- 产后诸症治法(续上)
- 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