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1)保守性问题

《思考中医》书籍目录

一提起经典,一提起传统,大家都免不了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保守性问题。以为现代文化必然都是开放性的,而经典的、传统的文化,必然带有保守性。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甚至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都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造成的。这样一来,传统的东西当然就成了障碍。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文化持这样一种见解,那就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了。1998年度,又有一位香港的华裔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在一次座谈会上,杨振宁博士专门就此谈到了大陆的科学家为什么至今仍未有一位问鼎诺贝尔奖。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受儒家文化保守性的影响。在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究竟是不是儒家的责任?在这里,我想单就儒家文化的保守性问题提出来与杨振宁博士商榷。

认为儒家文化有保守性,我想杨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现在要是抽问10个人,起码会有9个人这样回答。但是,儒家文化究竟有没有保守性呢?有保守性,你要拿出证据;没有保守性,你也要拿出证据。这个证据从哪里找呢?当然要从孔子那里找,当然要从正宗的儒教文化里找。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我们翻开《论语》,哪一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呢?这一点我们似乎看不到。而相反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它的开放性。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也就是谈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一门文化它有不有保守性,它是不是固步自封,很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学习的方面。在“学而”篇里,孔子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篇的这段教诲,实际上道出了治学的三大窍诀。

第一窍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窍诀。它不仅仅是学习了知识,要经常安排复习的问题,大家都经历过复习,大家回想一下,学习了,复习了,是不是就产生了快乐呢?是不是就有喜悦呢?当然,时习之还不仅是指复习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实践的问题,用的问题。儒家的学问就是重行的学问。大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这个过程是枯燥的,要不然,怎么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所以,在学问海里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见到“悦”。没有见到“悦”,那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哪个愿意去做?前些年为什么那么多人下海经商,原因就在这里。海里面有“悦”,书里面没有“悦”。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玉女,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金屋呢?所以,学问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关键的就要看他有不有这个“不亦说乎”。这个“不亦说乎”在学问上叫“学乐”,要有学乐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满。初学的修行僧,为什么叫苦行僧呢?因为这个过程非常苦,几乎没有乐趣可言,全靠一个信念在维持。所以,这个阶段戒律很重要,要靠这个戒律来约束,否则坚持不下去。而一旦迈过了这个阶段,学以致用了,在用中有了乐趣,有了感受,真正产生了法喜,到了这个境界,那完全就不同了。你不用再担心你的信心会退失,不再需要用什么东西来强迫你、约束你修持,你会自然而然地去行持菩萨道。修行变成了你的生命,修行变成了你的生活。这又叫无勤而作。所以,学问能不能做下去?修行能不能搞下去?这个“学乐”、这个“法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第一个窍诀就是讲的你要设法获得这个东西,这样你的学问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讲兴趣呢?兴趣就与这一窍诀有关。

第二窍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学而”篇里讲“朋”,显然这个朋不是讲的一般的酒肉朋友,或义气朋友。这个朋友是与学习有关的朋友,是有志于学问的这么一帮人。古人讲: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但,这个同门我们不应该狭隘地去看,同一个师门才叫朋,这个同门是广义的,同一个学门都叫朋,也就是凡有志于学问的都是朋。朋从远方来,这个远方有可能指省外、有可能指国外,有可能来自秦国,有可能来自赵国,当然也可能是楚国、燕国,甚至是偏邦。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人自然带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问。与他们在一起交流,吸取新鲜血液,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按照今天的地理观念,这个远方为什么不可以指西方,为什么不可以指美国呢?所以,孔子的这第二个窍诀明明是在讲学习就要善交流,就要有开放。保守和自封会有什么后果呢?孔子告诫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第二窍诀。

第三窍诀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窍诀也很重要,它讲的是做学问要能耐寂寞。这个窍诀对于做传统的学问,特别是像中医这样的学问尤其重要。学中医要是不能耐寂寞,三年二年就想出名,就坐不住了,那我劝你尽早改行,改个什么金融或电子,也许会更适合你。学中医要能够沉潜下来,十年、二十年人不知你都不愠,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中医。

做学问一要讲兴趣,要有学乐,学习要想坚持下去就必须有这个东西;二要开放,要交流,不能固步自封,孤陋寡闻;三是学问要做得深,要真正成为学问家,就必须能耐寂寞。大家想一想,这三条能够少吗?一条都不能少!从孔子给出的这三大窍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哪有一点保守性呢?根本没有!

以上我们是讲道理,讲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可以摆事实。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主要有三大块,就是儒、释、道。其中儒、道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释家则是完完全全的外来文化。三者之中,儒家始终是主导文化。讲三家文化,大家就应该留意一个问题,释家文化是怎么传入我国的?这个异域文化的传入说明了什么?

儒教祖师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年代亦大致相近,约在公元前565年。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年,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距孔子不过400余年的时间。这正是儒家文化非常鼎盛的时期,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皇帝老子就以这家文化来治理天下。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儒家文化是说话算数的。大家不妨思考一个极简单的事实,如果儒家文化是一门保守性很强的文化,如果儒家文化固步自封,那么,在这个时候,佛教这个异域文化有可能传入中国吗?简直一点可能也没有!就凭这个事实,已经足以说明儒家文化是一门开放性、吸纳性很强的文化。哪有一点保守可言?说儒家文化保守,很显然,这个儒家文化已然不是孔子所创立的这个文化,而是被后世的这些徒子徒孙们歪曲了的这个文化,这哪能算是儒家的文化呢?所以,要了解儒家,就一定要到孔子那里去了解,这才算正宗。同样,要学正宗的中医,也一定要从经典着手,这就避免了以讹传讹。这是我们强调学习经典的另外一层意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思考中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思考中医》书籍目录
  1. 保守性问题《思考中医》
  2. 保生杂志《寿世保元》
  3. 保寿粹和馆《中医词典》
  4. 保生丸《博济方》
  5. 保顺大夫《中医词典》
  6. 保生丸《是斋百一选方》
  7. 保胎《达生编》
  8. 保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保胎《女科撮要》
  10. 保生汤《冯氏锦囊秘录》
  11. 保胎法《女科秘要》
  12. 保生碎事《济阴纲目》
  13. 保胎辑要总论《胎产指南》
  14. 保生四要《医学心悟》
  15. 保胎流气饮《目经大成》
  16. 保生散《冯氏锦囊秘录》
  17. 保胎论《济生集》
  18. 保生铭《中医词典》
  19. 保胎论二《温病条辨》
  20. 保生救苦散《冯氏锦囊秘录》
  21. 保胎论一《温病条辨》
  22. 保生歌《幼科推拿秘书》
  23. 保泰松《医院药学》
  24. 保生锭子《儒门事亲》
  25. 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药理学》
  26. 保生《冷庐医话》
  27. 保天吟《景岳全书》
  28. 保身可以却疾说《证治心传》
  29. 保童肥儿丸《外科传薪集》
  30. 保命箴《急救广生集》
  31. 保小产秘方《奇效简便良方》

《思考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