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证说约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书籍目录

人体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局部者谓之饮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将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者之区别在于:痰饮缘由脾胃阳衰,水饮停蓄于胃,下走肠间,故感沥沥有声。悬饮为水饮流于胁下,致使三焦之气机受阻,阴阳升降失其常度,咳则激动,停饮而发为“咳唾引痛”。溢饮为水饮浸润四肢肌表。而支饮则饮邪阻于胸膈之间,肺气升降失司,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此外尚有留饮与伏饮。留饮乃饮邪久留不去之病证,至其症状:如饮邪留于心下则“背寒冷如掌大”;饮留胁下则胁下痛引缺盆,咳则增剧;饮留胸中则见短气、口渴;饮邪流注关节则四肢历节痛。伏饮为饮伏于内,为外邪引动而发之病证,可见发热、咳喘、腰背疼痛、目中泪出、发剧时身体振振动等证。

将仲景上述之论述加以归纳分析,痰、悬、溢、支之四饮,其区别主要在于发病部位,而留伏二饮,尚兼病久邪留不去因素。依据前人经验将饮证以三焦划分,似更简捷。如饮在上焦者,则见心肺证候:在肺则为咳为喘;在心则为悸为眩。如饮在中焦者,病见于胃、胸胁、四肢。在胃则饮食不消或发呕吐;在胸胁则胀痛或背寒冷如掌大;在四肢则历节疼痛或瘫废。饮在下焦者则见肠及脐下证候,如饮走肠间则腹中沥沥有声,或下利涎沫;饮在脐下则脐下悸。

饮邪之诊断,除上述主要症状而外,其脉象亦较特殊,痰、悬、溢、支四饮多以弦脉为据,而留饮则“脉沉”。至于饮证之治疗,仲景示其大法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余临证所见饮邪为患诸证,其症状、脉象之辨别,不离于仲景,亦不尽拘于仲景。今举饮蓄中焦一例以作说明。(饮在上焦者见小青龙汤治咳喘条)

干部宋某,男,年逾知命,形极肥胖。于1976年4月初来诊。据云病起于二月之前,中脘胀满,心胸瞀闷异常。须不时以手抚摩,仍觉终日不适。饱餐后胀满略有增加,并不疼痛。切其脉,沉而细。先哲每谓瘦人多火,肥人多痰多湿,亦多气虚。姑从虚胀立论,投香砂六君汤,三剂未验。余反复推究其病情原委:得食则胀满有加者,非虚证,乃实象也;触按患处不适反甚者,亦非虚证而是实象也;服健脾运中之剂不见好转者,更非虚证之征也。复为细检,脘中虽满,而按之仍软,亦不见有积块;饮食能进,不见阻碍,胃中必非有形之物,疑是痰饮为患。疏平陈汤加生姜。方为:

厚朴9g 制苍术9g 陈皮6g 炙甘草3g 半夏9g 茯苓9g 生姜三片

服一帖后,脘中大舒。晚间兴至,抱孙看戏,胃部久受压迫,又觉难受。次日复来询问,嘱原方再进,服至第二帖,脘中攻撑作胀,泛泛欲吐。移时竟得大吐,吐出水液半面盆,不杂食物。心中惧甚,速往区中心医院急诊,因已无症状可见,仅予注射葡萄糖一支,嘱回家休息。一宵后自觉脘中异常舒适,通体轻快,即放弃病假继续上班。复以健脾和胃之剂以善其后,直至退休后病逝,将近二十年病未再作。

按:患者呕吐痰饮之前日,余曾诊其脉。原本沉细之中,却见左寸关浮滑,一时不解其意。其实饮邪已有上逆、外行之势,是故阳脉既浮且滑也。患者饮踞胃腑,理当胃气逆上而后呕吐随之,脉象之预兆,亦应见于胃部方是,何以见于左手寸关?夫左关乃肝胆之位,脉由沉细而变浮滑,是少阳胆气受药物冲动,发越而逆行向上所致。土受木制,胆木逆甚则胃气随之。故由胆气先逆而随之以呕吐,饮邪吐去则胃脘畅达,木气舒展而病愈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书籍目录
  1. 饮证说约《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 饮证类伤寒《医学读书记》
  3. 饮证说约《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4. 饮油快意《古今医统大全》
  5. 饮证一条《伤寒贯珠集》
  6. 饮心痛《中医词典》
  7. 饮症《证治汇补》
  8. 饮泻《中医词典》
  9. 饮症论《症因脉治》
  10. 饮邪咳喘青龙祛《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1. 饮注候《诸病源候论》
  12. 饮邪咳喘青龙祛《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3. 饮子《中医词典》
  14. 饮痫《中医词典》
  15. 蚓鸣怪病《急救广生集》
  16. 饮痰《中医词典》
  17. 隐白《针灸大成》
  18. 饮水消毒《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19. 隐白《中医词典》
  20. 饮水即呛《医林改错》
  21. 隐白《针灸学》
  22. 饮水《景岳全书》
  23. 隐白(井穴)《子午流注说难》
  24.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治验《卫生宝鉴》
  25. 隐孢子虫《人体寄生虫学》
  26.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卫生宝鉴》
  27. 隐病《中医词典》
  28.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内外伤辨》
  29. 隐翅虫皮炎《急诊医学》
  30.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医宗金鉴》
  31. 隐睾《泌尿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