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㖞斜仗“圣愈”
口眼㖞斜之症,属风邪中络范畴。昔贤不乏精辟论述,如石顽曰:“风淫则血液衰耗,无以荣筋,故筋脉拘急,口目为僻。”石顽又曰:“《灵枢》云:‘足阳明之筋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按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故也。又《金匮》云:‘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则知经受寒而急,则络必热而缓。即《素问》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谓也。”、“至于用药,宜润燥则风自息,古法用大秦艽汤,今改用十全大补尤妥。”
石顽论㖞僻之病因病机,引经据典,颇具至理。左右寒热,及寒伤经、热伤络,经受寒而急则络必热而缓等诸说,发遑古义,融会新知。用十全大补汤润燥熄风,亦别具慧眼,远胜一味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法。盖此病虽可由寒热等邪引发,而其致病之因,多由气血亏损,经络空疏,肝风痰浊乘虚袭人络中。故纯用祛风辛燥固非,一味温补亦未为善法。当以调养气血之中,结合化痰通络、清肝熄风,始为完备。余凡遇此症,每以圣愈汤加味而获效,故制为“圣愈正容汤”方。凡服此方者,愈期多在三至四周之间,愈后绝无后遗症状。
干部易某,于1973年秋间,偶觉左颊牵掣,自恃素体强健.未予介意。一周后,口眼歪向右边。始求治焉。其闻某理发师有祖传薄贴法,功效甚著,遂往求治。该师将药粉约如黄豆大许,敷左耳前听宫穴空处,以橡皮膏盖贴之。三日一换,前一、二次确见显效,继则疲沓矣。复求治于余及夏宇仁先生,余与先生共商之。察其面色青黄不泽。脉来弦细,两尺无力。知为肝肾不足,气血内亏,血虚风动,痰涎乘而凝聚,遂致经络受阻而成斯症。治拟圣愈汤加减,参入化痰、平肝、祛风通络之品。方为:
党参12g 黄芪12g 熟地12g 白芍9g 当归9g 鲜竹沥30g (冲) 钩藤12g (后下)橘红4.5g 黑芝麻15g 僵蚕4.5g
上方加减服约二十剂,膏药仍贴之,历时一月而平复如初。更以前方十倍其量,蜜水泛丸,每日服二次,每次10g,以资巩固。愈后至今病未复发。
与易某同时发病者,有某百货店之营业员,新婚翌晨即口眼㖞斜,随易某同往薄贴,信彼不可服药针灸之言,坚持不服药、不针灸之戒,虽屡劝之而不肯听,遂成痼疾,至今不复能愈,惜哉!薄贴一法,用治实证确有良效,凡贴而不愈或有效而不彻底者,即应针药并进,慎毋讳疾忌医而自遗祸殃也。

- 口眼㖞斜仗“圣愈”《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口眼㖞斜外障《中医词典》
- 口眼㖞斜仗“圣愈”《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口眼㖞斜外障《中医词典》
- 口眼歪邪《傅青主男科》
- 口眼㖞斜《中医词典》
- 口眼歪斜《中医词典》
- 口眼㖞斜《中医词典》
- 口眼歪斜《中医词典》
- 口眼(余见中风 偏风不语)《针灸资生经》
- 口眼歪斜《金匮翼》
- 口眼 斜《医贯》
- 口眼歪斜辨《医林改错》
- 口眼 斜《医述》
- 口眼斜《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口眼《普济方·针灸》
- 口眼斜《医学纲目》
- 口咽吞咽障碍《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 口眼斜《校注医醇剩义》
- 口咽检查法《耳鼻咽喉外科学》
- 口眼斜《奇方类编》
- 口咽部《人体解剖学》
- 口眼斜《扁鹊心书》
- 口牙舌颈面腮门《尤氏喉科秘书》
- 口眼斜《沈氏女科辑要》
- 口牙部《外科方外奇方》
- 口眼斜门主方《疡医大全》
- 口丫疮《中医名词词典》
- 口眼斜门主论《疡医大全》
- 口形六态《中医词典》
- 口喑哑《普济方·针灸》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内容提要
- 序一
- 序二
- 自序
- 述作类
- 内科类
- 感症小议
- 外感风热误药致变
- 秋感温燥凉解宜
- 温病岐视
- 瘀血头痛兼阴虚遗泄
- 瘀血发热二例
- 惊恐重症赖补养
- 赭石立治脑震荡
- 镇肝熄风法治愈脑挫伤
- 镇肝涤痰疗癫狂
-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
- 口眼㖞斜仗“圣愈”
- 历节风痛误药辨治
- 甲亢效方当归六黄汤
- 小柴胡汤愈肺痨
- 虚劳咳嗽拯阴蠲
- 五味子治咳宜忌谈
- “百合”妙蠲“老慢支”
- 培土生金愈久嗽
- 平衡五脏治久咳
- 饮邪咳喘青龙祛
- 二十年痰喘两月解
- 小议“截喘”说治喘
- 小儿肺炎奇验案
- 心房纤颤
- 心衰愈后呃逆
- 胃痛慎用辛香温燥
- 益气健脾愈胃疡
- 橘皮竹茹消胃炎
- 饮食疗法胃疡平
- 扶土抑木除脘痛
- 饮证说约
- 肝炎杂说
- 顽固腹痛温肝治
- 肠痈验方酒煎红藤饮
- 痛泻要方治痛泻
- 便秘良药决明子
- 填精益肾疗骨疾
- 诈病经治记
- 肿瘤类
- 外科类
- 妇科类
- 皮肤科类
- 五官科类
- 方药类
- 针灸推拿气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