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肠脉诊部位辩
脉诊五脏六腑皆有定位:左寸心;左关肝胆;左尺肾与膀胱;右寸肺;右关脾胃;右尺肾与命门,自叔和倡导以还,历代医家成宗之从之,已成千古定论。虽偶有一二异议,终不能易电。惟大肠与小肠两腑,在寸在尺,诸说不一,而见仁见智,各有至理焉。
陆定圃《冷庐医活》曰:“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右寸,此《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只眼,后人遂皆信之。”然大小肠究当候之于寸抑候之于尺?依旧扑朔迷离,令人莫衷一是。
小肠脉候于左寸,大肠脉候于右寸,诸书辩论颇多,姑不赘述。而大小肠察于两尺,前人早起疑窦。如《古今医案按》载虞天民“治一妇人年五十余,小腹有块作痛二月余。一医作死血治,与四物加桃仁:等药,不效。又以五灵脂、延胡索、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丸服,又不效。其六脉沉伏,两尺脉绝无。虞曰:‘此乃结粪在下焦作痛耳,非死血也。’依法治之,下黑粪如梅核者碗许而愈。”俞震按:“尺脉沉实,则为下结粪。今两尺绝无而断结粪,又见取脉之巧非出一途。”余谓此非取脉之巧拙,乃为大小肠本不该侯于两尺部之明证。
清季龙柏氏著《脉药联珠》一书,于大小肠之脉诊部位,标新立异,自成一说。其书曰:“古脉诀皆以大肠附肺,小肠附心,包络附命门,以为火附火,而金附金也。独不知心肺乃清净之腑,居之最高。而大肠为传导之官,行之最下,岂得与之同部?况经云:“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侯胸中;左外以侯心,内以侯膻中。并未及于大小肠,足见不附两寸可知也。夫胸中者,腔之内,肺之外空处电;膻中者,肺之下,包络之外空处也。夫既候膻中,非包络而何?包络之居左寸无疑,岂得置于右尺?况于肝木厥阴同位,其附左寸更无疑矣。又口:左寸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之表,正应小肠太阳经也:右寸之下,关之上,曰气口之里,正应大肠阳明经也。余于斯道究心有年,切脉应症未尝差失,故更以易。非敢臆度也。”
按前说“左寸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之表。”“右寸之下,关之上,曰气口之里。”非谓人迎气口位于两寸关之中间,而谓人迎位于左关,气口位于右关。故“关之上”一语中之“上”字,不当解为“在关部之上方”,而应解作“正在关之部位上。”李士材《诊家正眼》曰:“按古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以察外因;右为气口,以察内因。”“夫寸关尺三部,各占三分,共成寸口。故知关前一分,正在关之前一分也。”以是可见人迎、气口实在左右两关之前端,并不在寸关两部之中间。直捷而论,则人迎属在左关,气口属在右关。龙氏谓小肠经候于人迎,实即候于左关之前端。大肠经候于气口,实即候于右关之前端。若以腑论之,则其部位当在关部之中下端,故其在《脉药联珠》“入手认脉脏腑部位脉诀”一节中,直抉心源:“左尺属水,膀胱与肾;小肠肝胆,左关细认;心君包络,膻中左寸;右尺三焦,相火曰命;右关脾胃,大肠附盛;胸中肺金,右寸部定;左寸关间。人迎表症;右寸关间,气口里应。”
高阳生《脉诀》虽将大小肠之脉诊部位定于两寸,而于“芤脉”条下却曰“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又将肠痈之诊断,明确定于关部。余意此非前后矛盾而然,可能前者从《脉经》承袭而来,后者为作者临证实践所得。无独有偶,宋代王明清《挥尘录》卷二“余话”中记载名医杨吉老之婿凭关部芤脉治肠痈一例,恰为《脉诀》作佐证。
“杨吉老者,泗州人,以医术闻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弃业,愿娶其女,以受其学,执了婿礼甚恭。吉老尽以精微告之。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视脉云:‘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医者皆以为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试为筹之,若姑服我之药,三日当有瘥。不然,非某所知。’下小元子数十粒,煎黄芪汤下之。富家依其言。下脓血数升而愈。富家大喜,赠钱五十万,置酒以问之。曰:‘始切脉时,觉芤脉现于肠部。王叔和《脉诀》云:‘寸口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李后以医科乃第,至博士。”
余谓大肠诊于右关,小肠诊于左关,较之诊于两寸或两尺,不仅更符临床之实际,且深契于脏腑之排列。倘以现代医学中“系统”二字将中医脏象作一归纳,则一目了然:左寸诊循环系统;右寸诊呼吸系统;左尺诊泌尿系统;右尺诊生殖系统;左右两关则共诊消化系统。由是观之,界划井然,紊丝不乱。
再观古典医籍,脾胃与肠,每每混杂不分。古云“大腹属脾”,而大腹中所藏者正是大肠与小肠。仲景《伤寒论》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主证为燥屎内结,法用攻下。据证据法,皆是肠病肠治,而非胃病胃治也。书中明言“有燥屎在胃中”,实为“有燥屎在肠中”,此属常识,已不须辨之矣。
综上所述,大肠诊在右关,小肠定于左关,自无疑义也。

- 大小肠脉诊部位辩《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大小肠脉诊部位辨《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大小肠痈《医宗金鉴》
- 大小肠交《中医词典》
- 大小肠痈《外科心法要诀》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小肠痈论治《类证治裁》
- 大小便症(脱肛 便血淋浊 遗精)《文堂集验方》
- 大小承气汤《仁术便览》
- 大小便宜通《痧胀玉衡》
- 大小二便《幼科释谜》
- 大小便血论《妇科秘书》
- 大小二便秘结不通《女科百问》
- 大小便血论《胎产心法》
- 大小二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小便血候《诸病源候论》
- 大小府(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大小便血《奇效简便良方》
- 大小腑门汤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大小便血《医述》
- 大小蓟《药笼小品》
- 大小便统论《圣济总录》
- 大小蓟《本草衍义》
- 大小便数候《诸病源候论》
- 大小蓟《本草备要》
- 大小便脓血《伤寒心法要诀》
- 大小蓟《本草蒙筌》
- 大小便脓血《医学摘粹》
- 大小蓟《本草易读》
- 大小便脓血《医宗金鉴》
- 大小蓟《冯氏锦囊秘录》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内容提要
- 序一
- 序二
- 自序
- 述作类
- 内科类
- 感症小议
- 外感风热误药致变
- 秋感温燥凉解宜
- 温病岐视
- 瘀血头痛兼阴虚遗泄
- 瘀血发热二例
- 惊恐重症赖补养
- 赭石立治脑震荡
- 镇肝熄风法治愈脑挫伤
- 镇肝涤痰疗癫狂
-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
- 口眼㖞斜仗“圣愈”
- 历节风痛误药辨治
- 甲亢效方当归六黄汤
- 小柴胡汤愈肺痨
- 虚劳咳嗽拯阴蠲
- 五味子治咳宜忌谈
- “百合”妙蠲“老慢支”
- 培土生金愈久嗽
- 平衡五脏治久咳
- 饮邪咳喘青龙祛
- 二十年痰喘两月解
- 小议“截喘”说治喘
- 小儿肺炎奇验案
- 心房纤颤
- 心衰愈后呃逆
- 胃痛慎用辛香温燥
- 益气健脾愈胃疡
- 橘皮竹茹消胃炎
- 饮食疗法胃疡平
- 扶土抑木除脘痛
- 饮证说约
- 肝炎杂说
- 顽固腹痛温肝治
- 肠痈验方酒煎红藤饮
- 痛泻要方治痛泻
- 便秘良药决明子
- 填精益肾疗骨疾
- 诈病经治记
- 肿瘤类
- 外科类
- 妇科类
- 皮肤科类
- 五官科类
- 方药类
- 针灸推拿气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