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个月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男患,16岁,1988年1月2日诊。患者半年前开始头昏头痛,2个月前因感冒高热(39℃),头痛陡然加剧,伴昏睡、呕吐、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急入我院抢救。西医诊断:1.病毒性脑炎;2.颅内占位性病变?(后经华西医科大学、成都陆军总院CT扫描否定)住医半月间,曾2次下达病危通知。经竭力救治,以上危象消失,但头痛未止,乃出院服中药。当时主要证侯是:两侧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一昼夜发作3次,每次约2小时,疼痛时频吐稀涎,伴咽痛。先服丹栀逍遥散合银翘散加减17剂无效;改服苍耳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味(复方药物多达斘叮渲杏形??? 茱萸、生姜各3g,党参、大枣各10g。20剂,亦无显效。
刻诊:证侯如前,近来更增烦躁不安,口干,连连饮水不能解渴,纳差,大便偏稀,舌质红,边尖密布小红点,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略数。
反复推敲此证,认为头痛伴呕吐稀涎,乃运用吴茱萸汤的客观指征,可惜前医小其制,又混杂于庞大复方队伍之中,扼腕挈肘,宜其少效;何不让其脱颖而出,任重力专以建功?然而四诊合参,却见一派热象,如何用得?用不得,又用何方呢?只好重询病史,患者近几年3~10月每天坚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又因功课紧,常饮浓茶以提神。至此主意已决,毅然出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各15g,党参、大枣各30g。嘱其试服2剂,如服后口干、咽痛加重,亦须坚持服完。
二诊(1月4日,适笔者外出,由江尔逊老师接诊):服1剂,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及咽痛均大减,已不呕吐稀涎,口干、烦躁亦减轻;服完2剂,疼痛基本消失。但腹微满闷。原方党参、大枣各减至15g,加厚朴15g,法夏10g,3剂。
三诊(1月8日):疼痛完全消失,纳开,腹宽松,大便转正常。复视其舌,舌质仍如前,苔白微黄薄;诊其脉,已无数象,仍弦而带滑。予六君子汤加桂枝(寓苓桂术甘汤意),嘱其多服以资巩固。至今3年,未曾复发。
【学员甲】本例病毒性脑炎,经西医救治脱险后,遗留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先服丹栀逍遥散合银翘散17剂不效,改服苍耳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20剂也无显效,迁延之个月。而老师出一重剂吴茱萸汤原方竟收立竿见影之效,使我大开了眼界!
【学员乙】但也使我产生了两点疑问:第一,患者以前服的2个复方,颇与证侯相符合,为什么竟无显效?第二,患者明明有一派热象,如口干,连连饮水不能解渴,舌质红边尖密布小红点,苔白微黄厚腻,脉弦滑略数等,为什么还可以使用大辛大热的吴茱萸汤呢?
【学员丙】吴茱萸汤治愈头痛的报道很多,其头痛的病机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暖肝温胃,升清降浊,准确地针对病机,所以疗效很好。但正如前面所说,本例并不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全身证侯和舌脉——如四肢欠温,脘腹怯寒或冷痛,舌淡苔白滑,脉弦沉或弦迟等;相反,还具有一派明显的热象,老师竟然出吴茱萸汤原方,剂量也不轻,确实不好理解。
【老师】我知道大家的疑问不少,现择其要点解答。《伤寒论》378条说,摳膳唬孪涯吠凑撸廛镙翘乐髦當。因本条出在厥阴篇,头痛的部位当在巅顶(厥阴肝脉与督脉会于巅);又以方测证,属寒无疑。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规律,其全身证侯和舌脉,自应出现一派寒象。验之临床,确是一般规律。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一规律不可能穷尽一切,我近年来治疗过一些头痛伴恶心、呕吐清水或稀涎的患者,并非都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全身证侯和舌脉;更有出现一些热象,头痛部位也不在巅顶者。如被一般规律所拘泥,划地为牢,就不敢独用、重用吴茱萸汤了。这就提醒我们临证时要防止思维定势。
【学员乙】防止思维定势当然是对的,但总不能不顾虑患者的一派热象呀!难道吴茱萸汤可以用于热证头痛吗?
【老师】要是不顾虑那一派热象,我就不会刨根究底地询问患者的生活史了。患者近几年3~10月每天坚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食,饮浓茶等生活史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根据生活史和药效来推测,大约是寒凝冷结长期留着,体内阳气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霾寒气迫阳气上浮,所以出现一派浮热上冲之象。本例使用吴茱萸汤的关键,—是抓住了特征性证侯——头痛伴呕吐稀涎;二是结合生活史和治疗史进行综合分析,透过浮热的现象,暴露阴寒的本质。
【学员甲】看来老师使用的是方证相对的辨证方法。我的理解是:吴茱萸汤的方证相对,指的是凡见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便可首选并独用吴茱萸汤,不必斤斤计较是否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全身证侯和舌脉,也不必论其属外感或内伤,经络或脏腑,以及病程的久暂等等因素,是这样的吗?
【老师】是这样的。因为仲景所描述的摳膳唬孪涯??? 痛”这一特征性证侯,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疾病的特殊本质。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换句话说,仲景辨析此证,已经准确无误,且已出具了高效方药;临床上只要证侯相符,即可信手拈来,大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本例头痛收速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值得反思的是,近年来似乎存在着一种倾向:强调辨证论治的灵活性(这是应该的),忽视方证相对的原则性。这是不利于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弘扬的。
【学员乙】患者服吴茱萸汤原方之前曾服过一个大复方,其中就包含吴茱萸汤,为什么疗效不佳呢?
【老师】那个大复方是由苍耳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吴茱萸汤4方合成的,药物多达19味,药量又轻,有可能互相掣肘。大家知道,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验证筛选,传之后世者,多系高效经验方。如吴茱萸汤药仅4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底蕴无穷。若嫌药味少,或恐病人不相信而随意添加之,有时反而影响疗效。倘方证相对,用原方便可获佳效时,何必画蛇添足呢?当然,艰据病情适当化裁,亦在所必需。但若加味太多,喧宾夺主;或加减得面目全非,还说是“经方化裁”就不足为训了。近贤陈逊斋说过,“经方以不加减为贵”,是很发人深省的。
【学员丁】老师用吴茱萸汤原方治疗头痛时,方中4味药的常规用量是多少?
【老师】初服时,吴茱萸、生姜不少于15g,党参、大枣不少于30g,中病可以酌减。

-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个月《名师垂教》
- 太阳虚汗《小儿药证直诀》
- 太阳阳明《伤寒指掌》
- 太阳下篇正误《医宗金鉴》
- 太阳阳明并病《轩岐救正论》
- 太阳下篇存疑《医宗金鉴》
- 太阳阳明并病《伤寒六书》
- 太阳下篇 计一十四方《伤寒恒论》
- 太阳阳明合病《中医词典》
- 太阳下篇《伤寒恒论》
- 太阳阳明合病《轩岐救正论》
- 太阳问答一《伤寒寻源》
- 太阳阳明合病歌《伤寒百证歌》
- 太阳问答五《伤寒寻源》
-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问答四《伤寒寻源》
- 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问答三《伤寒寻源》
- 太阳阳明合病证《伤寒九十论》
- 太阳问答七《伤寒寻源》
- 太阳阳明证结胸《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阳问答六《伤寒寻源》
- 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阳问答二《伤寒寻源》
- 太阳阳邪停饮《医宗金鉴》
- 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阳邪停饮《医学摘粹》
- 太阳为开《中医词典》
- 太阳阳邪停饮《伤寒心法要诀》
- 太阳土《本草择要纲目》
- 太阳阴《中医词典》
《名师垂教》
- 脘腹胀满、便溏
- 长期高热,气短,眩晕,便溏
- 痹证辨治举要
- 面色苍白、头晕半年余,恶心呕吐5天
- 全身皮肤粘膜瘀斑、高度浮肿、蛋白尿伴无脉症
- 五更泄泻伴心烦头晕4年半
- 不寐案析
- 食少、纳呆半年
- 呕恶、吐涎沫,头痛
- 便秘、腹满、胸闷、头晕
- 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夜尿频数
- 咳嗽连声、干咳无痰已月余
- 痹证日久,药后渐虚
- 痰多、咳嗽3年余
- 盗汗2年
- 高热7天
- 双下肢瘫痪14天
- 泄泻5个月
- 下痢脓血,发热腹胀,呕逆不食
-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个月
- 咳喘1个月
- 胸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灼热(月真)胀半年
- 长期低烧
- 呕吐2个月
- 脐痛1个月
- 高热,神识昏蒙
- 暴吐、暴泻、虚脱
- 风火痰虚说眩晕
- 咳嗽3个月
- 平卧则安,起则眩晕
- 泄泻腹痛反复发作10余年
- 专方专药治口苦
- 内伤头痛巧辨证
- 涤饮通络治胁痛
-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 不思食案
- 头痛、眩晕、失眠的“熄风”治法临床运用
- 呕吐尿少1个月余
- 深度黄疸,四肢浮肿,腹胀如臌
- 重证眩晕呕吐浮肿
- 心悸8年
- 慢性肝炎案
- 高热寒战1个月
- 胸脘闷满10余载
- 水肿
- 喉痒呛咳2个月
- 心痛利胆和胃亦卓效
- 胸背疼痛、胸闷压气案析
- 顿咳1个月
- 眩晕
- 感冒的辨证治疗
- 咯血反复发作3年,加重28天
- 豁痰丸的卓效
- 水肿日久宜化瘀
- 小儿感冒之良方——败毒散
- 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阵发加剧,近发4天
- 遗精
- 关节疼痛,行动困难
- 小便淋涩已经数年
- 阳痿1年余
- 尿道口渗血反复发作3年,加重2个月
- 阳痿1年
- 左小腿剧痛25天
- 尿血4个月余
- 补肾法治疗尿石病
- 慢性胆囊炎证治一得
- 攻补兼施法治疗尿毒症
- 尿则精泄,尿精不止
- 温药下法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尿毒症
- 高热、下肢麻木不仁,不能行走
- 呃逆案
- 治崩漏重证,用高效专方
- 妊娠6个月头晕肢体麻木
- 经漏1年余
- 产后病痉
- 活血祛瘀与调经
- 3例痛经的临床治验
- 乳癖治法补议
- 关于慢性咽炎证治的再讨论
- 咽痛半年
- 视物变形半年
- 鼻塞、嗅觉迟钝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