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例第四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注:桂本餐字为飧,似误]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 伤寒例《伤寒杂病论》
- 伤寒利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例《备急千金要方》
- 伤寒里证诗《医学实在易》
- 伤寒例《伤寒论》
- 伤寒里证《中医词典》
- 伤寒令不相染易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伤寒贯珠集》
- 伤寒六法《中医词典》
- 伤寒类症《伤寒指掌》
- 伤寒六经传受《伤寒直格》
- 伤寒类伤寒辨《医学心悟》
- 伤寒六经见证法《医学心悟》
- 伤寒类《察病指南》
-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医理真传》
- 伤寒劳复证《伤寒总病论》
- 伤寒六绝脉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劳复食复方二十五首《外台秘要》
- 伤寒六日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劳复食复《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论《古今医统大全》
- 伤寒劳复三十二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伤寒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伤寒劳复秘方《华佗神方》
- 伤寒论《医贯》
- 伤寒劳复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论《古今医彻》
- 伤寒劳复《幼幼新书》
- 伤寒论《婴童类萃》
- 伤寒狂言谵语郑声辨《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论《医效秘传》
《伤寒杂病论》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伤寒杂病论》序
- 《伤寒杂病论》
- 平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六气主客第三
- 伤寒例第四
- 杂病例第五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 大黄香蒲汤方
-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 白虎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栀子汤方
- 白虎加地黄汤方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 桂枝汤方
- 麻黄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 麻黄茯苓汤方
- 理中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五苓散方
- 鼻塞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 防己黄芪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白术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白虎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葛根汤方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麻黄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干姜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奔豚汤方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 真武汤方
- 禹余粮丸方
- 小柴胡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柴胡加芒消汤方
- 桃仁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 桂枝加桂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吴茱萸汤方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 大陷胸丸方
- 大陷胸汤方
- 五苓散方
- 大柴胡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柴胡挂枝汤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十枣汤方
-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瓜蒂散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黄芩汤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黄连汤方
- 白虎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调胃承气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白虎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猪苓汤方
- 四逆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麻黄汤方
- 白蜜煎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桂枝汤方
- 茵陈蒿汤方
- 抵当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子仁丸方
- 栀子柏皮汤方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 栀子大黄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大黄硝石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理中汤方
- 厚朴七物汤方
- 附子粳米汤方
- 大建中汤方
-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 瓜蒂散方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 半夏茯苓汤方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 厚朴四物汤方
- 理中加黄芪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桃花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方
- 白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 真武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四逆散方
- 猪苓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乌梅丸方
- 白虎汤方
-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 四逆汤方
- 瓜蒂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人参附子汤方
- 人参干姜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 柏叶阿胶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 桂枝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紫参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吴茱萸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橘皮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黄连茯苓汤方
- 甘草粉蜜汤方
- 大乌头煎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乌头桂枝汤方
- 蜘蛛散方
- 肾气丸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文蛤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 辨疟病脉证并治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十枣汤方
- 射干麻黄汤方
- 皂荚丸方
- 厚朴麻黄汤方
- 泽漆汤方
- 麦门冬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桔梗汤方
- 越婢加半夏汤方
-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木防已汤方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防已黄芪汤方
- 越婢汤方
- 防已茯苓汤_
- 甘草麻黄汤方
- 越婢加术汤方
-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 枳实白术汤方
-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桂枝汤方
- 桂枝茯苓丸方
- 附子汤方
- 胶艾汤方
- 当归芍药散方
-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 葵子获苓散方
- 当归散方
- 白术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枳实芍药散方
- 下瘀血汤方
- 竹叶汤方
- 竹皮大丸方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 泻心汤方
- 温经汤方
- 王瓜根散方
- 旋覆花汤方
- 黄芪当归汤方
- 胶汤姜方
-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 抵当汤方
- 矾石丸方
- 红蓝花酒方
- 小建中汤方
- 贤气丸方
- 蛇床子散方
- 狼牙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