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本书于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上×味”,为尊重原手抄本而未改。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慄”改为“栗”、“疿 (疹中有车)”改为“痱疹”、“氵啬”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鞕”、“疠”、“裩”等字未改;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书中一些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
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平,错漏难免。
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供研究书中主剂剂量时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中医处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伤寒杂病论》简史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
- 桂浆粥《保健药膳》
- 桂林左德序《伤寒杂病论》
- 桂浆法《是斋百一选方》
- 桂苓白术散《儒门事亲》
- 桂浆《医学入门》
- 桂苓白术散《仁术便览》
- 桂浆《饮膳正要》
- 桂苓白术丸《儒门事亲》
- 桂姜汤《外科全生集》
- 桂苓甘露散《儒门事亲》
- 桂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苓甘露饮《时病论歌括新编》
- 桂花瘴《古今医案按》
- 桂苓甘露饮《时病论歌括新编》
- 桂花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桂苓甘露饮《目经大成》
- 桂花酒《医学入门》
- 桂苓甘露饮《医方考》
- 桂花荷叶茶《茶饮保健》
- 桂苓甘露饮《退思集类方歌注》
- 桂花饼《医学入门》
- 桂苓甘露饮《退思集类方歌注》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
- 桂苓甘露饮《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桂苓甘露饮(加味桂苓甘露饮)《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桂附续命汤《仁术便览》
- 桂苓甘露饮合败毒散《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桂附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
《伤寒杂病论》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伤寒杂病论》序
- 《伤寒杂病论》
- 平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六气主客第三
- 伤寒例第四
- 杂病例第五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 大黄香蒲汤方
-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 白虎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栀子汤方
- 白虎加地黄汤方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 桂枝汤方
- 麻黄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 麻黄茯苓汤方
- 理中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五苓散方
- 鼻塞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 防己黄芪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白术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白虎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葛根汤方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麻黄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干姜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奔豚汤方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 真武汤方
- 禹余粮丸方
- 小柴胡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柴胡加芒消汤方
- 桃仁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 桂枝加桂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吴茱萸汤方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 大陷胸丸方
- 大陷胸汤方
- 五苓散方
- 大柴胡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柴胡挂枝汤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十枣汤方
-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瓜蒂散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黄芩汤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黄连汤方
- 白虎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调胃承气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白虎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猪苓汤方
- 四逆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麻黄汤方
- 白蜜煎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桂枝汤方
- 茵陈蒿汤方
- 抵当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子仁丸方
- 栀子柏皮汤方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 栀子大黄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大黄硝石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理中汤方
- 厚朴七物汤方
- 附子粳米汤方
- 大建中汤方
-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 瓜蒂散方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 半夏茯苓汤方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 厚朴四物汤方
- 理中加黄芪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桃花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方
- 白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 真武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四逆散方
- 猪苓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四逆汤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乌梅丸方
- 白虎汤方
-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 四逆汤方
- 瓜蒂散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人参附子汤方
- 人参干姜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 柏叶阿胶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 桂枝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紫参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吴茱萸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橘皮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黄连茯苓汤方
- 甘草粉蜜汤方
- 大乌头煎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乌头桂枝汤方
- 蜘蛛散方
- 肾气丸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文蛤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 辨疟病脉证并治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 十枣汤方
- 射干麻黄汤方
- 皂荚丸方
- 厚朴麻黄汤方
- 泽漆汤方
- 麦门冬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桔梗汤方
- 越婢加半夏汤方
-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木防已汤方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防已黄芪汤方
- 越婢汤方
- 防已茯苓汤_
- 甘草麻黄汤方
- 越婢加术汤方
-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 枳实白术汤方
-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桂枝汤方
- 桂枝茯苓丸方
- 附子汤方
- 胶艾汤方
- 当归芍药散方
-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 葵子获苓散方
- 当归散方
- 白术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枳实芍药散方
- 下瘀血汤方
- 竹叶汤方
- 竹皮大丸方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 泻心汤方
- 温经汤方
- 王瓜根散方
- 旋覆花汤方
- 黄芪当归汤方
- 胶汤姜方
-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 抵当汤方
- 矾石丸方
- 红蓝花酒方
- 小建中汤方
- 贤气丸方
- 蛇床子散方
- 狼牙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