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法特点

《中医儿科学》书籍目录

(一)治法选用

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

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必须使用时也当中病即止。就是说,儿科治疗与成人相比,更要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三)中药用法

儿科应用中药,要因人、因病、因时,选择内服汤剂、不同剂型中成药、药物外治法,或单用、或合用,择优选用。例如,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如需应急或当同时补液可用静脉给药,伴昏迷者可鼻饲给药等等。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一般与成人相同。但小儿服药量需比成人小。汤剂处方用药总量,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7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用药总量的减少,可以通过减少药味和每味药的药量来达到。

汤剂煎煮前放水不要太多,一般以浸透后水能淹没药物为适宜。煎出的药液总量,要根据年龄大小来掌握,一般婴儿60-1OOmL,幼儿及学龄前儿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250ml每日服药次数,按照患儿每次服药量和病情特点灵活掌握,可分3-5次不等。

小儿服药方法也要符合小儿特点与病情需要。服用汤药,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尽量讲清道理,争取他们主动配合。对婴幼儿畏服苦味汤药者,可在汤药中加少量白糖类矫味。若患儿拒服汤药,则只能灌服,固定患儿头手,待小儿张口时,将药匙送人其舌根部,倾倒药液后,听到患儿咽下声再退出药匙。不可捏鼻强灌,免得呛入气管,造成危险。服用丸剂、片剂,必须先研成细末,再加水或米汤调服。合剂、口服液可直接灌服。各种药物服人后,都可以再服几匙温开水或糖水,去除口中苦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儿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儿科学》书籍目录
  1. 治法特点《中医儿科学》
  2. 治法所宜《灵素节注类编》
  3. 治法提纲《冯氏锦囊秘录》
  4. 治法随时分浅深《灵素节注类编》
  5. 治法通论《医学纲目》
  6. 治法煎药加减方《外科启玄》
  7. 治法通论《证治准绳·女科》
  8. 治法纲要《医学启源》
  9. 治法通论《女科证治准绳》
  10. 治法纲要《卫生宝鉴》
  11. 治法要略《医述》
  12. 治法纲要《汤液本草》
  13. 治法指南《疡医大全》
  14. 治法概要《中医眼科学》
  15. 治法准则总论《灵素节注类编》
  16. 治法大要九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17. 治法总论《跌损妙方》
  18. 治法大要《轩岐救正论》
  19. 治翻花痔方《冯氏锦囊秘录》
  20. 治法(伤寒门 上)《古今医统大全》
  21. 治翻胃《奇方类编》
  22. 治法(痘疹泄秘)《古今医统大全》
  23. 治翻胃《是斋百一选方》
  24. 治法《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25. 治翻胃《是斋百一选方》
  26. 治法《外科启玄》
  27. 治翻胃《是斋百一选方》
  28. 治法《丹台玉案》
  29. 治翻胃大效散《是斋百一选方》
  30. 治法《灵素节注类编》
  31. 治翻胃单方《是斋百一选方》

《中医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