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中风症

《医学从众录》书籍目录

曰真者,所以别乎类也。风者,八方之风邪也。中者,邪之自外入内也。有中经、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分。此数句与病机要发明,大同小异,各有语病。余从发明而订正之∶中经,外有六经之形症,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中脏者,性命危。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先以中经言之。中经者,现出六经形症,太阳头痛、脊强;阳明目痛鼻干、身热、不得卧;少阳胸满、口苦、胁痛、耳聋、寒热;太阴自利、腹痛或便难;少阴口渴、时厥;厥阴囊缩、遗溺、手足厥逆,而面色亦现出五色可诊。此中风之浅也,宜小续命汤加减主之。

续命汤(方见《时方》)

如中风无汗恶寒,根据本方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宜针至阴出血。(穴在足小趾外侧爪甲角刺二分)。昆仑。(穴在足外踝后跟骨,针透太溪)

如中风有汗恶风,根据本方桂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宜针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针入三分,禁灸。)

以上二症,皆太阳经中风也。

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甘草再加一倍,去附子

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根据本方加葛根桂枝黄芩再加一倍。宜针陷谷,(穴在足大趾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去阳明之贼,兼刺厉兑,(穴在足大趾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泻阳明之实。

以上二症,皆阳明经中风也。

如中风无汗身凉,根据本方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倍,甘草加二倍。宜刺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去太阴之贼。

此太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有汗无热,根据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宜针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针透昆仑。)

此少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根据本方加羌活连翘

灸少阳之经绝骨穴,(在足外踝上三寸,灸五壮。)以引其热。刺厥阴之井大敦穴,(在足大指甲聚毛间)。以通其经。

此少阳厥阴经中风也。

又以中腑言之,与伤寒腑症略同,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通之,夹有经症,宜防风通圣散两解之。

又以中脏言之,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大小便难之症。或卒倒不省人事,有闭脱之别。

若口开,为心绝;眼合,或上视,为肝绝;手撒,为脾绝;遗尿,为肾绝;汗出如油,声如鼾睡,为肺绝。及面赤如妆,脉急大,皆虚极阳脱不治之症。唯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另煎浓汁,调入灌之,或可救十中之一。如牙关紧闭,以乌梅浸醋擦其牙;痰塞咽喉,以稀涎散吐之。不省人事,以半夏末吹入鼻中。盖此法为通关所设,而药汁方可灌入,非借此法吐痰以愈病也。

男元犀按∶不省人事,有闭症脱症之辨。二症误认用药,则死生立决。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或为寒中,或为热中。

如阳脏之人,素有内火,而风邪中之,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遂卒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虽有痰声,非漉漉之声,亦无涌起之势。可用橘皮一两,半夏一两,入生姜汁少许,煎服;或服后探吐之,随以涤痰汤天麻丹参石菖蒲,入竹沥姜汁以开之。如外热甚,二便闭,可用防风通圣散,及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丹参及三化汤之类,表里两解之。如阴脏之人,素多内寒,而风邪中之,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亦卒倒不省人事,口开手撒,尿出,脐下冰冷,痰声漉漉,如水沸之势。急用三生饮人参,或用人参二两、附子一两、生半夏三钱,煎一盅,入生姜汁半匙、蜂蜜蛤蜊壳灌之,亦有得生者。若以胆南星。及涤痰驱风等药投之,如入井而下以石也。

二症愈后,语言行动,定不能如常,察其水衰、火衰,以六味丸八味丸清早服三四钱,下午服六君子汤麦冬三钱,干桑叶一钱,竹沥二蛤蜊壳,最妙。盖柔润熄风,为治风之秘法也。

又以中血脉言之。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非表非里,邪无定居,或偏于左,或偏于右,口眼 斜,半身不遂。治之之法,汗下俱戒,惟润药以滋其燥,静药以养其血,则风自除,宜大秦艽汤主之。或偏于右者,以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以补气行痰祛风,偏于左者,以四物汤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天麻羚羊角以补血行血,化痰祛风,气血两虚者,以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钩藤,竹沥、姜汁以峻补之。

大秦艽汤

秦艽 石膏(生用,各一钱半) 甘草 川芎 当归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芍(酒炒) 白芷 白术(炒)生地 熟地 茯苓(各一钱) 北细辛(三分)

水煎服。

涤痰汤

即六君子汤白术南星枳实石菖蒲竹茹,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口眼 斜,以牵正散主之,又以鳝鱼血涂正处,牵之便正。

又偏枯症,如树木枯去一枝,而津液不能周行灌溉,宜六君子汤加竹沥等法治之,久可望愈,或以六味丸、八味丸、入桑寄生五加皮牛膝杜仲,以自制虎骨胶为丸,朝吞五钱,黄酒送下,暮服前汤。可愈十中一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从众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从众录》书籍目录
  1. 真中风症《医学从众录》
  2. 真中风证《万病回春》
  3. 真朱《药征续编》
  4. 真中风《明医指掌》
  5. 真珠《本草纲目》
  6. 真中风《中医词典》
  7. 真珠《雷公炮炙论》
  8. 真中《中医词典》
  9. 真珠《玉楸药解》
  10. 真治法《石室秘录》
  11. 真珠《海药本草》
  12. 真脏止脉《古今医统大全》
  13. 真珠《本草衍义》
  14. 真脏之气《中医词典》
  15. 真珠《本草备要》
  16. 真脏死脉《灵素节注类编》
  17. 真珠《本草易读》
  18. 真脏色《中医词典》
  19. 真珠《顾松园医镜》
  20. 真脏色《中医名词词典》
  21. 真珠《本草新编》
  22. 真脏脉形《黄帝内经太素》
  23. 真珠《本经逢原》
  24. 真脏脉死期《类经》
  25. 真珠《本草从新》
  26. 真脏脉《中医词典》
  27. 真珠《得配本草》
  28. 真脏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9. 真珠《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30. 真脏脉《中医名词词典》
  31. 真珠《本草分经》

《医学从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