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十剂绳墨订一

《儒门事亲》书籍目录

方有七,剂有十,旧矣。虽有说者,辨其名而已,敢申昔人已创之意而为之订。

夫方者,犹方术之谓也。《易》曰∶方以类聚。是药之为方,类聚之义也。或曰∶方谓五方也。其用药也,各据其方。如东方濒海卤斥,而为疡;西方陵居华食,而多赘瘿;南方瘴雾卑湿,而多痹疝;北方乳食,而多藏寒满病;中州食杂,而多九疸食痨中满、留饮、吐酸腹胀之病。盖中州之地,土之象也,故脾胃之病最多。其食味、居处、情性、寿夭、兼四方而有之。其用药也,亦杂诸方而疗之。如东方之藻带,南方之丁木,西方之姜附,北方之参苓,中州之麻黄远志,莫不辐辏而参尚。故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剂者,和也。方者,合也。故方如瓦之合,剂犹羹之和也。方不对病,则非方;剂不蠲疾,则非剂也。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也。

夫大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王太仆以人之身三折之,上为近,下为远。近为心肺,远为肾肝,中为脾胃。胞胆亦有远近。以予观之,身半以上,其气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气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又手之三阴阳,亦天也,其气高;足之三阴阳,亦地也,其气下;戊己之阴阳,亦人也,其气犹中州。故肝之三服,可并心之七服;肾之二服,可并肺小方之说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两微而频服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无兼证,邪气专,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故肾之二服,可分为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

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气力宣行迟故也。有品件群众之缓方。盖药味众,则各不得骋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递相拘制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盖性无毒则功自缓矣。有气味薄药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缓则气味薄也。故王太仆云∶治上补上,方若迅急,则上不任而迫走于下。制缓方而气味浓,则势与急同。

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药用不宜恒,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牙关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亦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浓药之急方。药之气味浓者,直趣于下而气力不衰也。故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方之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奇方之说有二。有古之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有数合阳数之奇方,谓一、三、五、七、九,皆阳之数也。以药味之数皆单也。君一臣三,君三臣五,亦合阳之数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说有三。有二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是也。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也。有数合阴阳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数也。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亦合阴之数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复方之说有二。方有二方三方相合之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如调胃承气汤方,芒硝甘草大黄,外参以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以为凉膈散。是本方之外,别加余味者,皆是也。有分两均剂之复方。如胃风汤各等分是也。以《内经》考之,其奇偶四则,反以味数奇者为奇方,味数偶者为偶方。下复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及观仲景之制方,桂枝汤,汗药也,反以三味为奇;大承气汤,下药也,反以四味为偶。何也?岂临事制宜,复有增损者乎!考其大旨,王太仆所谓汗药如不以偶,则气不足以外发。下药如不以奇,则药毒攻而致过,必如此言。

是奇则单行、偶则并行之谓也。急者下,本易行,故宜单;汗或难出,故宜并。盖单行则力孤而微,并行则力齐而大,此王太仆之意也。然太仆又以奇方为古之单方,偶为复方,今此七方之中,已有偶又有复者,何也?岂有偶方者,二方相合之谓也;复方者,二方四方相合之方欤!不然,何以偶方之外,又有复方者欤?此“复”字,非“重复”之“复”,乃“反复”之“复”。何以言之?盖《内经》既言奇偶之方,不言又有重复之方,惟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重方者,即复方也。下又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由是言之,复之为方,反复,亦不远《内经》之意也。

所谓宣剂者,俚人皆以宣为泻剂,抑不知十剂之中,已有泻剂。又有言宣为通者,抑不知十剂之中,已有通剂。举世皆曰∶春宜宣,以为下夺之药,抑不知仲景曰,大法春宜吐,以春则人病在头故也。况十剂之中,独不见涌剂,岂非宣剂,即所谓涌剂者乎!《内经》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郁则达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义或同此。伤寒邪气在上,宜瓜蒂散头痛葱根豆豉汤。伤寒懊 ,宜栀子豆豉汤。精神昏愦,宜栀子浓朴汤。自瓜蒂以下,皆涌剂也,乃仲景不传之妙。今人皆作平剂用之,未有发其秘者。予因发之,然则为涌明矣。故风痫中风,胸中诸实痰饮,寒结胸中,热蔚化上,上而不下,久则嗽喘满胀,水肿之病生焉,非宣剂莫能愈也。

所谓通剂者,流通之谓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大黄琥珀八正散之属;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便,宜通因通用。虽通与泻相类,大率通为轻,而泻为重也。凡痹麻蔚滞,经隧不湍,非通剂莫能愈也。

所谓补剂者,补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药丸、鹿茸丸之补剂也。然此乃衰老下脱之人,方宜用之。今往往于少年之人用之,其舛甚矣。古之甘平、甘温、苦温、辛温,皆作补剂,岂独硫黄天雄然后为补哉!况五脏各有补泻,肝实泻心,肺虚补肾。《经》曰∶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大率虚有六∶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设阳虚则以干姜附子,阴虚则补以大黄、硝石。世传以热为补,以寒为泻,讹非一日。岂知酸苦甘辛咸,各补其脏。《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若大邪未去,方满方闷,心火方实,肾水方耗,而骤言鹿茸附子,庸讵知所谓补剂所谓泻剂者,泄泻之谓也。诸痛为实,痛随利减。《经》曰∶实则泻之。实则散而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惟巴豆不可不慎焉。盖巴豆其性燥热,毒不去,变生他疾。纵不得已而用之,必以他药制其毒。盖百千证中,或可一、二用之。非有暴急之疾,大黄、牵牛、甘遂芒硝足矣。今人往往以巴豆热而不畏,以大黄寒而反畏,庸讵知所谓泻剂者哉!

所谓轻剂者,风寒之邪,始客皮肤,头痛身热,宜轻剂消风散升麻葛根之属也。故《内经》曰∶因其轻而扬之。发扬所谓解表也。疥癣痤,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轻剂也。

桂枝麻黄防风之流亦然。设伤寒冒风,头痛身热,三日内用双解散及嚏药解表出汗,皆轻剂之云尔。

所谓重剂者,镇缒之谓也。其药则朱砂水银沉香、水石、黄丹之伦,以其体重故也。久病咳嗽,涎潮于上,咽喉不利,形羸不可峻攻,以此缒之。故《内经》曰∶重者,因而减之。贵其渐也。

所谓滑剂者,《周礼》曰∶滑以养窍。大便燥结,小便淋涩,皆宜滑剂。燥结者,其麻仁郁李之类乎!淋涩者,其葵子滑石之类乎!前后不通者,前后两阴俱闭也,此名曰三焦约也。约,犹束也。先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则无失矣。

所谓涩剂者,寝汗不禁,涩以麻黄根防己;滑泄不已,涩以豆蔻、枯白矾木贼、乌鱼骨罂粟壳。凡酸味亦同乎涩者,收敛之意也。喘嗽上奔,以 汁、乌梅煎宁肺者,皆酸涩剂也。然此数种,当先论其本,以攻去其邪,不可执一以涩,便为万全也。

所谓燥剂者,积寒久冷,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上下所出水液,澄沏清冷,此为大寒之故,宜用干姜良姜附子胡椒辈以燥之。非积寒之病,不可用也。若久服,则变血溢、血泄、大枯大涸、溲便癃闭、聋瞽痿弱之疾。设有久服而此疾不作者,慎勿执以为是。盖疾不作者或一、二,误死者百千也。若病湿者,则白术陈皮木香防己苍术等。皆能除湿,亦燥之平剂也。若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皆能燥湿,此《内经》之本旨也。而世相违久矣。呜呼!岂独姜附之俦,方为燥剂乎?

所谓湿剂者,润湿之谓也。虽与滑相类,其间少有不同。《内经》曰∶辛以润之。盖辛能走气、能化液故也。若夫硝性虽咸,本属真阴之水,诚濡枯之上药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独金化为然。盖有火以乘之,非湿剂莫能愈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儒门事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儒门事亲》书籍目录
  1. 七方十剂绳墨订《儒门事亲》
  2. 七方十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3.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医经国小》
  4. 七方论《本草新编》
  5. 七福饮《目经大成》
  6. 七方《冯氏锦囊秘录》
  7. 七福饮(新方)《虚损启微》
  8. 七方《古今医统大全》
  9. 七怪脉《中医名词词典》
  10. 七方《本草蒙筌》
  11. 七怪脉《中医词典》
  12. 七方《汤液本草》
  13. 七怪脉歌《时方妙用》
  14. 七方《中医词典》
  15. 七怪脉四言诗《医学实在易》
  16. 七方《中医名词词典》
  17. 七害《中医词典》
  18. 七返九还《心医集》
  19. 七划《四圣心源》
  20. 七恶五善《外科理例》
  21. 七划《四圣悬枢》
  22. 七恶歌《外科证治全书》
  23. 七画《金匮悬解》
  24. 七恶《中医词典》
  25. 七焦《中医词典》
  26. 七恶《中医名词词典》
  27. 七节《中医词典》
  28. 七独脉《轩岐救正论》
  29. 七节骨《中医词典》
  30. 七次脉《中医词典》
  31. 七绝脉《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