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吐泻死生如反掌说七
巢氏,先贤也,固不当非。然其说有误者,人命所系,不可不辨也。今之医者,家置本以为绳墨。呜呼!何今之人信巢氏,而不信《素问》也?此,予不得不为之说。且巢氏论霍乱、吐泻,皆由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相干,致肠胃之间,变而为霍乱。寒气客于脾则泻,寒气客于胃则吐。亦由饮酒食肉,腥脍生冷过度;或因居处坐卧湿地,当风取凉,风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水谷不消,皆成霍乱。其名有三∶一曰胃反,胃气虚逆,反吐饮食;二曰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三曰晡食变逆者也。霍乱者,脉必代。
又云∶七月间食蜜,令人暴下霍乱。此皆巢氏霍乱之论也。
予以为不然。夫医之治病,犹书生之命题。如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独以湿为主,此书生之独脚题也;风湿三气合而成霍乱,吐泻转筋,此犹书生之鼎足题也。风者,风木也,内应足厥阴肝木;湿者,雨化也,内应于足太阴脾土;者,火热也,内应于手少阴心火。此风、湿、 三气之所生也。《内经》曰∶土气之下,木气乘之。是肝木乘脾土也。又曰∶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阳所至为呕涌。注云∶食不下也。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太阴所至为濡化也。注云∶湿化也。又曰∶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故转筋者,风主肝,肝主筋,风急甚,故转筋也。
吐者, 也。火主心,心主炎上,故呕吐也。泄注者,土主湿,湿主脾,湿下注,故泄注也。此三者,岂非风、湿、 ?如书生鼎足题耶?脾湿土气,为风木所克,土化不行矣。亢无雨,火盛过极,土怒发焉。极则为雷霆、骤雨、烈风。盖土气在上,木气乘之故也。是以大水横流,山崩岸落,石迸沙飞,岂非太阴湿土怒发之象耶?故人病心腹满胀,肠鸣而为数便,甚则心痛胁,呕吐霍乱,厥发则注下、 肿、身重。启玄子云∶已上病证,皆脾热所生也。乃知巢氏所论,正与《素问》、启玄子相违。
故《内经》治法,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可用淡剂流其湿,辛凉以退其风,咸苦以解其,冰水以救其内涸,大忌食粟米粥,饮者立死。伟哉,王冰之言!脾热一句,可以为方。
世俗止知取其头巾而濯之,以饮其水,亦取黑豆皂矾,头垢寒凉,然近似终不足以制其甚也。又有以寒水沃其手足者,大非也。四肢已厥,更以寒水沃之,则益厥矣!曷若以寒水沃其心之为愈也。
泰和间,余亲见陈下广济禅院,其主僧病霍乱。一方士用附子一枚及两者,干姜一两(炮),水一碗,同煎,放冷服之,服讫,呕血而死,顷合流镇李彦甫,中夜忽作吐泻,自取理中丸而服之,医者至,以为有食积,以巴豆下之,三、五丸药亦不动,至明而死,可不哀哉!遂平李仲安,携一仆一佃客,至郾城,夜宿邵辅之书斋中。是夜,仆逃,仲安觉,其逃也,骑马与佃客往临颖急追之。时七月,天大热,炎风如箭,埃尘幔天,至辰时而还,曾不及三时,往返百二十里。既不获其人,复宿于邵氏斋。忽夜间闻呻呼之声,但言救我,不知其谁也。执火寻之,乃仲安之佃客也。上吐下泄,目上视而不下,胸胁痛不可动摇,口欠而脱臼,四肢厥冷。此正风、湿、 三者,俱合之证也。其婿曾闻余言,乃取六一散,以新汲水锉生姜而调之,顿服半升,其人复吐。乃再调半升,而令徐服之,良久方息。至明,又饮数服,遂能调养,三日平复而去。呜呼!若此三人,其生死岂不如反掌哉?彼世医往往以谓六一散,治得其病,此无学之辈也,可胜恨哉!

- 霍乱吐泻死生如反掌说《儒门事亲》
- 霍乱吐泻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 霍乱脱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霍乱吐泻第六十三问《婴童百问》
- 霍乱外因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霍乱吐泻(转筋)《文堂集验方》
- 霍乱五《伤寒悬解》
- 霍乱吐泻(余见转筋)《针灸资生经》
- 霍乱下利《圣济总录》
- 霍乱吐泻(附痧斑)《经验丹方汇编》
- 霍乱下痢不止候《诸病源候论》
- 霍乱吐泻《千金宝要》
- 霍乱下痢候《诸病源候论》
- 霍乱吐泻《幼科折衷》
- 霍乱心烦《圣济总录》
- 霍乱吐泻《奇效简便良方》
- 霍乱心烦候《诸病源候论》
- 霍乱吐泻《医学实在易》
- 霍乱心腹痛《圣济总录》
- 霍乱吐泻《儒门事亲》
- 霍乱心腹痛方三首《外台秘要》
- 霍乱吐泻《卫生宝鉴》
- 霍乱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 霍乱吐泻《普济方·针灸》
- 霍乱心腹胀《圣济总录》
- 霍乱吐泻《医学衷中参西录》
- 霍乱心腹胀满候《诸病源候论》
- 霍乱吐泻《胎产秘书》
- 霍乱心腹筑悸《圣济总录》
- 霍乱吐泻《景景医话》
- 霍乱心腹筑悸候《诸病源候论》
《儒门事亲》
- 作者:张从正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年—1279年
- 新刻《儒门事亲》序
- 重刊《儒门事亲》序
- 《儒门事亲》后序
- 卷一
- 七方十剂绳墨订一
- 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
- 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
- 疟非脾寒及鬼神辩四
- 小儿疮丹瘾疹旧蔽记五
- 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
- 霍乱吐泻死生如反掌说七
- 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八
- 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九
- 服药一差转成他病说十
- 卷二
- 偶有所遇厥疾获瘳记十一
- 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十二
-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
- 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
-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 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
- 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十八
- 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
- 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
- 卷三
- 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
- 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
-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二十三
-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二十四
-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二十五
-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
- 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
- 虫之生湿热为主诀二十八
- 补论二十九
- 水解三十
- 卷四
- 风一
- 暑二
- 湿三
- 火四
- 燥五
- 寒六
- 解利伤寒七
- 风八
- 痹九
- 痿十
- 厥十一
- 痫十二
- 疟十三
- 泄利十四
- 疳利十五
- 脏毒下血十六
- 下利脓血十七
- 水泄不止十八
- 痔漏肿痛十九
- 霍乱吐泻二十
- 大便涩滞二十一
- 五种淋沥二十二
- 酒食不消散二十三
- 酒食所伤二十四
- 沉积水气二十五
- 诸积不化二十六
- 骨蒸热劳二十七
- 虚损二十八
- 上喘中满二十九
- 一切涎嗽三十
- 咳嗽三十一
- 咳逆三十二
- 风痰三十三
- 咯血衄血嗽血三十四
- 消渴三十五
- 雷头三十六
- 头痛不止三十七
- 两目暴赤三十八
- 目肿三十九
- 病目经年四十
- 风冲泣下四十一
- 风蛀牙疼四十二
- 口疮四十三
- 喉闭四十四
- 瘿四十五
- 背疽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便痈四十八
- 恶疮四十九
- 下疳五十
- 卷五
- 疮疖瘤肿五十一
- 疮肿丹毒五十二
- 冻疮五十三
- 金疮五十四
- 误吞铜铁五十五
- 鱼刺麦芒五十六
- 蛇虫所伤五十七
- 杖疮五十八
- 禁蝎五十九
- 落马坠井六十
- 妇人月事沉滞六十一
- 血崩六十二
- 腰胯疼痛六十三
- 头风眩运六十四
- 经血暴下六十五
- 赤白带下六十六
- 月事不来六十七
- 妇人无子六十八
- 小产六十九
- 大产七十
- 产后心风七十一
- 乳汁不下七十二
- 产后潮热七十三
- 乳痈七十四
- 双身大小便不利七十五
- 双身病疟七十六
- 双身伤寒七十七
- 身重喑哑七十八
- 怀身入难七十九
- 眉炼八十
- 牙疳八十一
- 夜啼八十二
- 丹瘤八十三
- 疳眼八十四
- 身瘦肌热八十五
- 大小便不利八十六
- 久泻不止八十七
- 通身浮肿八十八
- 发惊潮搐八十九
- 拗哭不止九十
- 身热吐下九十一
- 风热涎嗽九十二
- 水泻不止九十三
- 疮疥风癣九十四
- 甜疮九十五
- 白秃疮九十六
- 疟疾不愈九十七
- 腰痛气刺九十八
- 赤瘤丹肿九十九
- 疮瘾疹一百
- 卷六
- 风形
- 暑形
- 火形
- 热形
- 沙石淋三十六
- 膏淋三十七
- 二阳病三十八
- 小儿面上赤肿三十九
- 头热痛四十
- 劳嗽四十一
- 劳嗽咯血四十二
- 吐血四十三
- 呕血四十四
- 因药燥热四十五
- 肺痈四十六
- 痿四十七
- 口疮四十八
- 虚劳四十九
- 心痛五十
- 伤寒极热五十一
- 失笑五十二
- 赤目五十三
- 目HT五十四
- 后呕吐五十五
- 热厥头痛五十六
- 产前喘五十七
- 血崩五十八
- 妇人二阳病五十九
- 月闭寒热六十
- 恶寒实热六十一
- 遇寒手热六十二
- 呕逆不食六十三
- 痤疖六十四
- 牙痛六十五
- 淋六十六
- 口臭六十七
- 湿形
- 卷七
- 燥形
- 寒形
- 内伤形
- 外伤形
- 卷八
- 内积形
- 伤冷酒一百二十二
- 心下沉积一百二十三
- 茶癖一百二十四
- 腹胀水气一百二十五
- 气一百二十六
- 胸膈不利一百二十七
- 冷疾一百二十八
- 积块一百二十九
- 肥气积一百三十
- 伏瘕一百三十一
- 停饮一百三十二
- 积气一百三十三
- 沉积疑胎一百三十四
- 是胎非积一百三十五
- 外积形
- 卷九
- 卷十
- 撮要图
- 风木郁之病
- 暑火郁之病
- 湿土郁之病
- 燥金郁之病
- 寒水郁之病
- 初之气
- 二之气
- 三之气
- 四之气
- 五之气
- 终之气
- 风木肝酸达针
- 暑火心苦发汗
- 湿土脾甘夺针
- 燥金肺辛清针
- 寒水肾咸折针
- 大寒子上初之气
- 春分上脾二之气
- 小满巳上三之气
- 大暑未上四之气
- 秋分酉上五之气
- 小雪亥上终之气
- 肝之经足厥阴风乙木
- 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心之经手少阴暑丁火
- 小肠经手太阳暑丙火
- 脾之经足太阴湿己土
- 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三焦经手少阳为父气
- 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肺之经手太阴燥辛金
- 肾之经足少阴寒癸水
- 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六门病证药方
- 《内经》湿变五泄
- 胃泄风湿
- 脾泄暑湿
- 大肠泄燥湿
- 小肠泄热湿
- 大瘕泄寒湿
- 《金匮》十全之法
- 《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吐剂
- 汗剂
- 下剂
- 导水丸
- 禹功散
- 通经散
- 神丸
- 琥珀丸
- 益胃散
- 大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调胃承气汤
- 桃仁承气汤
- 玉井散
- 水煮桃红丸
- 无忧散
- 泄水丸
- 牛黄通膈丸
- 四生丸
- 内托散
- 藏用丸
- 神芎丸
- 进食丸
- 牛黄白术丸
- 玉烛散
- 三和汤
- 丁香化癖散
- 抵当汤
- 抵当丸
- 十枣汤
- 除湿丹
- 利膈丸
- 三一承气汤
- 大陷胸汤
- 小陷胸汤
- 握宣丸
- 风门
- 暑门(疟附)
- 湿门(嗽附)
- 火门
- 燥门
- 寒门
- 兼治于内者
- 兼治于外者
- 独治于内者
- 独治于外者
- 调治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疮疡痈肿第一
- 治蝼蛄疮
- 水沉金丝膏
- 乳香散
- 治蛇伤方
- 紫金丹
- 治疔疮
- 千金托里散
- 二圣散
- 保生锭子
- 神圣膏药
- 破棺丹
- 三圣散
- 溃死肉药方
- 治疮久不愈者
- 治一切恶疮方
- 替针丸
- 悬蒌散
- 治附骨痈及一切恶疮
- 治诸恶疮
- 治恶疮死肉铤子
- 当归活血散
- 熏恶疮方
- 治蛇疮
- 接骨散
- 赤龙散
- 便痈方
- 治疮无头者
- 生肌敛疮药
- 治诸疮水度肿者
- 接骨药
- 万圣神应丹
- 治冻疮
- 治面上疮
- 治金疮血不止
- 善应膏药
- 接骨丹
- 治癣如圣丸
- 治小儿癣杂疮
- 治瘰方
- 玉饼子
- 治眉炼头疮
- 治小儿疮
- 圣灵丹
- 出靥方
- 烧烫火方
- 治烧烫方
- 枯瘤方
- 乳香散
- 治疳疮
- 治疳疮久不愈者
- 泻肺汤
- 桔梗汤
- 黄柏散
- 口齿咽喉第二
- 目疾证第三
- 头面风疾第四
- 解利伤寒第五
- 诸腰脚疼痛第六
- 妇人病证第七
- 咳嗽痰涎第八
- 心气疼痛第九
- 小肠疝气第十
- 肠风下血第十一
- 小儿病证第十二
- 破伤风邪第十三
- 诸风疾症第十四
- 水肿黄胆第十五
- 下痢泄泻第十六
- 诸杂方药第十七
- 辟谷绝食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