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二十四
留饮,止证也,不过蓄水而已。王氏脉经中,派之为四∶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千金方》又派之为五饮,皆观病之形状而定名也。今予皆不论,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
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久虑而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留饮。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为留饮。人饮酒过多,肠胃已满,又复增之,脬经不及渗泄,久久如斯,亦为留饮。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人若病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
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燥,久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浆。上下无所之,故在太阳则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隔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
今之用方者,例言饮为寒积,皆用温热之剂,以补之燥之。夫寒饮在中,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水湿未除,反增心火;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栗。《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渠不信夫?况乎留饮下无补法,气方隔塞,补则转增。岂知《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何后人不师古之甚也!且以白术、参、苓,饮者服之,尚加闭塞,况燔针艾火,其痞可知。前人处五饮丸三十余味,其间有矾石、巴豆、附子、乌头,虽是下攻,终同燥热,虽亦有寒药相参,力孤无援。
故今代刘河间根据仲景十枣汤,制三花神佑丸,而加大黄、牵牛。新得之疾,下三、五十丸,气流饮去。昔有病此者,数十年不愈。予诊之,左手脉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脉三部,皆滑而大。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余以瓜蒂散,涌其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禹功,去肠胃中燥垢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剂流其余蕴,以降火之剂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痊。夫黄连、黄柏,可以清上燥湿;黄 、茯苓,可以补下渗湿。二者可以收后,不可以先驱。复未尽者,可以苦葶苈、杏仁、桑白皮、椒目逐水之药,伏水皆去矣。
夫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气,转甚于未治之时也。昔河内有人病饮,医者断为脾湿,以木香、牵牛二味散之,下十余行,因 病患;复变散为丸,又下十余行;复变丸为散,又十余行。
病者大困,睡几昼夜。既觉,肠胃宽润,惟思粥,食少许,日渐愈。虽同断为湿,但补泻不同,其差至此。
《内经》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注云∶此年太阴在泉,湿监于地,病之原始,地气生焉。少阴司天,湿土为四之气,民病鼽衄饮发。又,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跗肿身重。又,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又,太阴所至,蓄满。又,太阴之胜,与太阴之复,皆云饮发于中。以此考之,土主湿化,不主寒;水主寒化,不主湿。天多雨,地有积潦,皆以为水。在《内经》属土,冰霜凝,风气凄凛,此水之化也。故曰∶丑未太阴湿土,辰戌太阳寒水。二化本自不同,其病亦异。夫湿土太过,则饮发于中。今人以为脾土不足,则轩岐千古之书,可从乎?不可从乎?

-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儒门事亲》
- 饮瘥《中医词典》
- 饮方二首《外台秘要》
- 饮《药征续编》
- 饮后即便《中医词典》
- 饮《医述》
- 饮家《中医名词词典》
- 饮《续名医类案》
- 饮家《中医词典》
- 饮《中医词典》
- 饮酒《预防医学》
- 饮《中医名词词典》
- 饮酒避忌《饮膳正要》
- 吲哚美辛《药理学》
- 饮酒不宜过量《老年食养食疗》
- 吲哚洛尔《药理学》
- 饮酒不醉方《奇方类编》
- 引种《痧疹辑要》
- 饮酒大醉连日不解候《诸病源候论》
- 引治法《石室秘录》
- 饮酒发热《中医词典》
- 引针《中医词典》
- 饮酒发热《推求师意》
- 引言《专治麻痧初编》
- 饮酒发热诸候将息补饵论并法一十条《外台秘要》
- 引言《临床营养学》
- 饮酒复剧(伤寒补遗)《古今医统大全》
- 引言《临床营养学》
- 饮酒腹满不消候《诸病源候论》
- 引言《临床营养学》
- 饮酒过伤成病骨立不能食但饮酒即泻方《奇方类编》
《儒门事亲》
- 作者:张从正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年—1279年
- 新刻《儒门事亲》序
- 重刊《儒门事亲》序
- 《儒门事亲》后序
- 卷一
- 七方十剂绳墨订一
- 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
- 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
- 疟非脾寒及鬼神辩四
- 小儿疮丹瘾疹旧蔽记五
- 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
- 霍乱吐泻死生如反掌说七
- 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八
- 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九
- 服药一差转成他病说十
- 卷二
- 偶有所遇厥疾获瘳记十一
- 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十二
-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
- 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
- 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 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
- 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
- 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十八
- 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
- 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
- 卷三
- 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二十一
- 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二十二
- 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二十三
-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二十四
-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二十五
-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
- 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
- 虫之生湿热为主诀二十八
- 补论二十九
- 水解三十
- 卷四
- 风一
- 暑二
- 湿三
- 火四
- 燥五
- 寒六
- 解利伤寒七
- 风八
- 痹九
- 痿十
- 厥十一
- 痫十二
- 疟十三
- 泄利十四
- 疳利十五
- 脏毒下血十六
- 下利脓血十七
- 水泄不止十八
- 痔漏肿痛十九
- 霍乱吐泻二十
- 大便涩滞二十一
- 五种淋沥二十二
- 酒食不消散二十三
- 酒食所伤二十四
- 沉积水气二十五
- 诸积不化二十六
- 骨蒸热劳二十七
- 虚损二十八
- 上喘中满二十九
- 一切涎嗽三十
- 咳嗽三十一
- 咳逆三十二
- 风痰三十三
- 咯血衄血嗽血三十四
- 消渴三十五
- 雷头三十六
- 头痛不止三十七
- 两目暴赤三十八
- 目肿三十九
- 病目经年四十
- 风冲泣下四十一
- 风蛀牙疼四十二
- 口疮四十三
- 喉闭四十四
- 瘿四十五
- 背疽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便痈四十八
- 恶疮四十九
- 下疳五十
- 卷五
- 疮疖瘤肿五十一
- 疮肿丹毒五十二
- 冻疮五十三
- 金疮五十四
- 误吞铜铁五十五
- 鱼刺麦芒五十六
- 蛇虫所伤五十七
- 杖疮五十八
- 禁蝎五十九
- 落马坠井六十
- 妇人月事沉滞六十一
- 血崩六十二
- 腰胯疼痛六十三
- 头风眩运六十四
- 经血暴下六十五
- 赤白带下六十六
- 月事不来六十七
- 妇人无子六十八
- 小产六十九
- 大产七十
- 产后心风七十一
- 乳汁不下七十二
- 产后潮热七十三
- 乳痈七十四
- 双身大小便不利七十五
- 双身病疟七十六
- 双身伤寒七十七
- 身重喑哑七十八
- 怀身入难七十九
- 眉炼八十
- 牙疳八十一
- 夜啼八十二
- 丹瘤八十三
- 疳眼八十四
- 身瘦肌热八十五
- 大小便不利八十六
- 久泻不止八十七
- 通身浮肿八十八
- 发惊潮搐八十九
- 拗哭不止九十
- 身热吐下九十一
- 风热涎嗽九十二
- 水泻不止九十三
- 疮疥风癣九十四
- 甜疮九十五
- 白秃疮九十六
- 疟疾不愈九十七
- 腰痛气刺九十八
- 赤瘤丹肿九十九
- 疮瘾疹一百
- 卷六
- 风形
- 暑形
- 火形
- 热形
- 沙石淋三十六
- 膏淋三十七
- 二阳病三十八
- 小儿面上赤肿三十九
- 头热痛四十
- 劳嗽四十一
- 劳嗽咯血四十二
- 吐血四十三
- 呕血四十四
- 因药燥热四十五
- 肺痈四十六
- 痿四十七
- 口疮四十八
- 虚劳四十九
- 心痛五十
- 伤寒极热五十一
- 失笑五十二
- 赤目五十三
- 目HT五十四
- 后呕吐五十五
- 热厥头痛五十六
- 产前喘五十七
- 血崩五十八
- 妇人二阳病五十九
- 月闭寒热六十
- 恶寒实热六十一
- 遇寒手热六十二
- 呕逆不食六十三
- 痤疖六十四
- 牙痛六十五
- 淋六十六
- 口臭六十七
- 湿形
- 卷七
- 燥形
- 寒形
- 内伤形
- 外伤形
- 卷八
- 内积形
- 伤冷酒一百二十二
- 心下沉积一百二十三
- 茶癖一百二十四
- 腹胀水气一百二十五
- 气一百二十六
- 胸膈不利一百二十七
- 冷疾一百二十八
- 积块一百二十九
- 肥气积一百三十
- 伏瘕一百三十一
- 停饮一百三十二
- 积气一百三十三
- 沉积疑胎一百三十四
- 是胎非积一百三十五
- 外积形
- 卷九
- 卷十
- 撮要图
- 风木郁之病
- 暑火郁之病
- 湿土郁之病
- 燥金郁之病
- 寒水郁之病
- 初之气
- 二之气
- 三之气
- 四之气
- 五之气
- 终之气
- 风木肝酸达针
- 暑火心苦发汗
- 湿土脾甘夺针
- 燥金肺辛清针
- 寒水肾咸折针
- 大寒子上初之气
- 春分上脾二之气
- 小满巳上三之气
- 大暑未上四之气
- 秋分酉上五之气
- 小雪亥上终之气
- 肝之经足厥阴风乙木
- 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心之经手少阴暑丁火
- 小肠经手太阳暑丙火
- 脾之经足太阴湿己土
- 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三焦经手少阳为父气
- 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肺之经手太阴燥辛金
- 肾之经足少阴寒癸水
- 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六门病证药方
- 《内经》湿变五泄
- 胃泄风湿
- 脾泄暑湿
- 大肠泄燥湿
- 小肠泄热湿
- 大瘕泄寒湿
- 《金匮》十全之法
- 《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吐剂
- 汗剂
- 下剂
- 导水丸
- 禹功散
- 通经散
- 神丸
- 琥珀丸
- 益胃散
- 大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调胃承气汤
- 桃仁承气汤
- 玉井散
- 水煮桃红丸
- 无忧散
- 泄水丸
- 牛黄通膈丸
- 四生丸
- 内托散
- 藏用丸
- 神芎丸
- 进食丸
- 牛黄白术丸
- 玉烛散
- 三和汤
- 丁香化癖散
- 抵当汤
- 抵当丸
- 十枣汤
- 除湿丹
- 利膈丸
- 三一承气汤
- 大陷胸汤
- 小陷胸汤
- 握宣丸
- 风门
- 暑门(疟附)
- 湿门(嗽附)
- 火门
- 燥门
- 寒门
- 兼治于内者
- 兼治于外者
- 独治于内者
- 独治于外者
- 调治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疮疡痈肿第一
- 治蝼蛄疮
- 水沉金丝膏
- 乳香散
- 治蛇伤方
- 紫金丹
- 治疔疮
- 千金托里散
- 二圣散
- 保生锭子
- 神圣膏药
- 破棺丹
- 三圣散
- 溃死肉药方
- 治疮久不愈者
- 治一切恶疮方
- 替针丸
- 悬蒌散
- 治附骨痈及一切恶疮
- 治诸恶疮
- 治恶疮死肉铤子
- 当归活血散
- 熏恶疮方
- 治蛇疮
- 接骨散
- 赤龙散
- 便痈方
- 治疮无头者
- 生肌敛疮药
- 治诸疮水度肿者
- 接骨药
- 万圣神应丹
- 治冻疮
- 治面上疮
- 治金疮血不止
- 善应膏药
- 接骨丹
- 治癣如圣丸
- 治小儿癣杂疮
- 治瘰方
- 玉饼子
- 治眉炼头疮
- 治小儿疮
- 圣灵丹
- 出靥方
- 烧烫火方
- 治烧烫方
- 枯瘤方
- 乳香散
- 治疳疮
- 治疳疮久不愈者
- 泻肺汤
- 桔梗汤
- 黄柏散
- 口齿咽喉第二
- 目疾证第三
- 头面风疾第四
- 解利伤寒第五
- 诸腰脚疼痛第六
- 妇人病证第七
- 咳嗽痰涎第八
- 心气疼痛第九
- 小肠疝气第十
- 肠风下血第十一
- 小儿病证第十二
- 破伤风邪第十三
- 诸风疾症第十四
- 水肿黄胆第十五
- 下痢泄泻第十六
- 诸杂方药第十七
- 辟谷绝食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