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保胎丸方
大怀地(一十二两,用砂仁三两、老姜三两,同地黄入砂锅内,先以清水煮两昼夜,俟地黄将烂,始入好酒煮之,总以地黄糜烂为度,将酒煮干,取起,拣去砂仁、姜滓不用,将地黄捣膏听用)大当归(去头尾,取身切片,一十二两,以好酒洗过,晒干听用) 漂白术(取净干片,一十二两,以黄土研碎,拌炒极黄,取起,筛去土。孕妇肥白者气虚,加二两) 实条芩(枯飘者不用,取小实者,切片,六两,酒炒三次。孕妇黑瘦者加一两,性躁者二两) 棉杜仲(切片,一十二两,盐水拌抄,以丝断为度) 川续断(切片,一十二两,酒炒)
上将后五味和为一处,火焙干燥,磨为细末,筛过,以前地黄膏和匀,少加炼蜜,入石臼内捣千余忤,为丸绿豆大。每早盐汤送三钱,晚临卧酒送三钱,每日如此,不可间断。孕妇素怯者,须两料方可,自一月服起,过七个月方保无虞。此方至神至圣,幸勿轻视。
凡临产时,亟斋有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予复有三字宝,曰未离经。较六字真言,更为亲切。盖六字真言出于常人之口,产妇未能深信;三字宝为医者之言,不容不信,诚保产金丹,回生上药。
予以此法救人,莫可胜纪。凡临产家诊视,无论脉之滑涩,痛之紧缓,但曰未离经。仍嘱产妇曰,脉未离经,尚非正产,且脉气舒徐,定然安吉,惟宜加食稳卧,俟其时至可也。此何意?盖产育全赖母气为主,产妇闻其脉未离经,知时未到,不敢望其速下,惟安心耐之而已。产妇一安,举室皆安,庶无仓皇扰攘之患。天下原无难产之事,凡难产而致死者,总由时候未至,仓皇逼迫害之也。始则家长惊张,不能镇定,继则产妇娇怯,不肯忍痛,或弄产,或转胞,稍有腹痛,随即声扬,无知稳婆,便称是产,而试水坐草,一任胡为。岂知七候未临,胎气未足,子在胞中,安然不动,欲令其产,焉可得乎?因其久而不下,产妇则惊惧忧疑,饮食不纳,渐至气怯神昏,常有未产而毙者矣。予临是证,但曰未离经,惟以大剂甘温之药与之,如八珍、十全之类,助其产母之元气。若为正产,则腹痛阵紧一阵,痛急自下;倘非正产,则腹痛渐减渐缓,胎元得暖而安矣。予之所经,稳婆谓头已平门,予诊得脉未离经,用固胎暖药而安之,有迟至一月半月十日而产者,已经十数人矣。岂有头已平门,而能倒悬一月半月之理?即此可知稳婆之不足信。不观亟斋言曰∶凡邪淫之妇,私胎并无难产,总因胎起于私,怕人知觉,只得极力忍痛,痛到极熟之时,则脱然而出。此岂有稳婆分掐,妙药催生乎?凡产育能耐心忍痛,听其自然,则万举万全;若谓药能催生,予则未敢许也。至催生之法,谓产时胞浆以下,一二时辰不生,方可用之。盖浆乃养儿之物,浆干不产,必胎元无力,愈迟则愈干,力必愈乏,不得不以大补气血之药助其母力。又惟人参为至圣,其次则脱花煎、芎归汤皆可。然亦须子已出胞,交骨既开,门户已正,方为有益,若止凭产妇腹痛之言,稳婆头至之说,妄用催生方药,不惟无济,反速其毙,慎之戒之!

- 三合保胎丸方《幼幼集成》
- 三合《中医词典》
- 三合篇《外经微言》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中国医学通史》
- 三合汤探吐法《医方考》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著作《中国医学通史》
- 三和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家传记《中国医学通史》
- 三和汤《儒门事亲》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220-581年)《中国医学通史》
- 三黑神曲奇散《傅青主男科》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中国医学通史》
- 三候《理虚元鉴》
-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三花神丸《目经大成》
- 三国两晋南北朝服石与炼丹《中国医学通史》
- 三花神丸《医方考》
- 三光《中医词典》
- 三花神丸《医方考》
- 三管《中医词典》
- 三花神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 三关主对法《备急千金要方》
- 三花神佑丸《冯氏锦囊秘录》
- 三关五色脉纹应病歌《古今医统大全》
- 三花神佑丸《仁术便览》
- 三关纹色主病歌《古今医鉴》
- 三花神佑丸《仁术便览》
- 三关升降篇《外经微言》
- 三花五子丸《明目至宝》
- 三关脉纹主病歌《幼科折衷》
- 三划《四圣心源》
《幼幼集成》
- 裘序
- 梁序
- 小引
- 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肿满证治
- 胀满证治
- 黄胆证治
- 腹痛证治
- 癖积症治
- 虫痛证治
- 诸汗证治
- 疝气证治
- 啼哭证治
- 夜啼证治
- 二便证治
- 小便不利证治
- 大便证治
- 头项囟证治
- 目病证治
- 耳病证治
- 鼻病证治
- 口疮证治
- 舌病证治
- 齿牙证治
- 咽喉证治
- 龟胸龟背证治
- 鹤膝证治
- 五软五硬证治
- 丹毒证治
- 水痘露丹
- 破伤风证
- 疹证治
- 诸疮证治
- 瘰证治
- 杨梅疮证治
- 卷五万氏痘麻
- 卷六万氏痘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