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三、心腹痛门

《养生导引法》书籍目录

〔原文〕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将足趾仰翘向上,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治腹内痉挛急剧痛

〔原文〕二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

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解说〕仰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让气在口中变温。可以温中祛寒,治干呕、腹痛。用口深吸气七十次,使气至腹内,腹随气而大幅度地鼓起收缩,起伏振荡,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以热掌摩腹,则可使气下。

〔原文〕三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解说〕仰卧,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用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

【小结】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腹痛病诸候”说∶“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指心腹之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认为心腹痛,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邪气上下相攻而成。治疗应温中扶正,理气祛寒。

本篇的功法,均取仰卧位,展伸手足,可使全身放松,腹部舒适。呼吸采取以鼻纳气,口吐气,或口吸气,鼻出气,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顺呼吸),或吸气时腹部凹陷,呼气时腹部隆起(逆呼吸)均可,但应以使气压腹中,使小腹感到充实、饱满、臌胀和振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这样就能温中祛寒,调气止痛,治疗腹痛、呕吐、气郁等症。实践证明,腹式呼吸法对消化系疾病,如胃溃疡胃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有良好效果。

本篇还介绍了“咽气”法和摩腹法。“咽气法”,后世称“吞气“或“食气”法,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然后再吐出,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使腹中气机通利,积聚消散,对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有良好功效。“咽气”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逐渐能使气停留胃中,下达肠间,最后由肛门排出。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古人又称其为摩脐腹、摩生门,认为“腹宜常摩”为养生要诀之一。方法是两手搓热,然后相叠(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用掌心在脐的周遭,右边上来,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无病之人,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帮助消化,健脾强身。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养生导引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养生导引法》书籍目录
  1. 心腹痛门《养生导引法》
  2. 心腹痛门《养生导引秘籍》
  3. 心腹痛啼《中医词典》
  4. 心腹痛论《婴童类萃》
  5. 心腹痛胸痹《医学三字经》
  6. 心腹痛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7. 心腹痛胸痹方《医学三字经》
  8.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9. 心腹相引痛候《诸病源候论》
  10. 心腹痛或又有小腹痛《女科百问》
  11. 心腹腰痛及胀满方(二十首)##《备急千金要方》
  12.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13. 心腹胀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4.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15. 心腹胀候《诸病源候论》
  16. 心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17. 心腹胀满《女科指要》
  18. 心腹痛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9. 心腹胀满《证治准绳·女科》
  20. 心腹痛(胁痛闪痛)《文堂集验方》
  21. 心腹胀满《证治准绳·女科》
  22. 心腹痛《灸法秘传》
  23. 心腹胀满《济阴纲目》
  24. 心腹痛《女科证治准绳》
  25. 心腹胀满《女科证治准绳》
  26. 心腹痛《女科证治准绳》
  27. 心腹胀满《女科证治准绳》
  28. 心腹痛《盘珠集胎产症治》
  29. 心腹胀满及鼓胀方一十四首《外台秘要》
  30. 心腹痛《女科折衷纂要》
  31. 心腹诸痛《医学实在易》

《养生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