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症,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多见于1~5岁的婴幼儿,临床以四肢抽风,惊惕神昏为特征。惊风有急惊风、慢惊风之别。急惊风由外感时邪,暴受惊恐、痰热内蕴所致;慢惊风多起于大病(大吐、大泻、大热),久病之后或因急惊经治不愈,辗转而成。
急惊风 发病急骤,表现为壮热不已,呕吐烦躁、齘齿惊啼,痰涎壅盛,颈项强直、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唇口焦干、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等。急惊风与癫痫都有抽搐昏迷,但癫痫反复发作,醒后如常人,不发热,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治当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一)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二)
用法:共研末,每服1~2克,每日1~2次。
(三)
(四)
用法:以黄酒煮鱼鳔,俟鱼鳔呈胶粘液即成。灌服。
(五)
处方:鸡血5~10毫升,黄酒3滴。
用法:将健康活雄鸡1只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干净注射器从翅膀下血管按量抽取鸡血,滴入黄酒。趁热一次饮完。
(六)
用法:在冬月将南星研成极细末,填入牛胆内吸透胆汁,再将开口端用线扎牢,吊在屋檐下风干,然后取出南星粉末,装瓶备用。每次3克,开水冲服。
(七)
用法:将嫩竹(长约1米)劈开,斜放后在中间处用炭火烤取竹沥、候凉,冲入人工牛黄末。1次灌服。
(八)
(九)
处方:活蚯蚓数条。
用法:取活蚯蚓10至12条,以清水洗净置碗内,加入白糖15克,取其所化之水服下。
(十)
处方:石菖蒲、老姜适量。
用法:将石菖蒲捣烂绞汁,约三四匙,加老姜汁数匙混合均匀,灌下即好。
(十一)
用法:将上述三药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幼儿酌减。
(十二)
用法:水煎,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1次。
(十三)
用法:捣烂,外敷贴于手心,足心。
(十四)
用法:水煎,沥去残渣,饮服或灌服。
慢惊风 一般属虚证,因虚生风。故多起病缓慢,时抽时止,抽搐无力,或于昏睡中时时出现痉挛状态,两手颤动,肌肉跳动,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肌肉消瘦,嗜卧无神,体温不高,甚则四肢发冷,治疗则应以益气健脾,固本填精,温肾回阳,佐以平肝安神,化痰清热之品。
(一)
处方:鲜车前草根30克,鲜菊花根30克,钩藤叶12克,龙胆草12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二)
用法:将上述4味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三)
处方:睡莲根10克。
用法:取睡莲根加适量水煎煮,去渣饮汁,每日可分2次服用。
(四)
处方:活蟾蜍。
用法:将活蟾蜍(即癞蛤蟆)破腹除去内脏,放在孩童肚脐上,待蟾蜍发热后另换一只。
(五)
处方:猫尾血。
用法:将猫尾血滴入滚水中,灌服。
(六)
主治:小儿慢惊风。

- 惊风《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惊风《景岳全书》
- 惊风《傅青主男科》
- 惊风《中医名词词典》
- 惊风《傅青主男科》
- 惊丹《活幼心书》
- 惊风《中医词典》
- 惊丹《活幼心书》
- 惊风《肯堂医论》
- 惊丹《证治准绳·幼科》
- 惊风《续名医类案》
- 惊丹《中医词典》
- 惊风《普济方·针灸》
- 惊搐有声无声《幼科释谜》
- 惊风《古今医鉴》
- 惊搐由脏腑《幼科释谜》
- 惊风《保婴撮要》
- 惊搐痫痉不同《幼科释谜》
- 惊风《儒门事亲》
- 惊搐五证《中医词典》
- 惊风《明医指掌》
- 惊搐目直《保婴撮要》
- 惊风《急救广生集》
- 惊搐等症误用药饵《明医杂着》
- 惊风《回春录》
- 惊搐《痘疹心法要诀》
- 惊风《幼科释谜》
- 惊搐《明医杂着》
- 惊风《奇效简便良方》
- 惊搐《审视瑶函》
- 惊风《厘正按摩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