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

《陈氏幼科秘诀》书籍目录

惊风原是二症。惊者,急惊慢惊。风者,中脏中风,此言风,热极生风也。惊风本于心肝二脏,肝风、心火相煽发搐。小儿脾胃弱,肝易凌之引动肝风。风主掣,不得心火不能发搐,儿有病,气血错乱,心神不宁,引动心火。火主惊,不得肝风亦不发搐。此心与肝相兼为惊风之源也。有惊风痰热四症,然后有搐搦掣颤及引窜视之候,入候理得惊风定,随便与下痰药,惊风不复复作矣。惊风是总名,急惊者惊风痰热所致,慢惊者久病所得。久泻成慢脾慢惊,久吐成胃虚。惊无阴因心经实热,而阴不能配,阳盛阴虚之候。慢惊无阳因脾土虚甚,而阳不胜阴,是阴盛阳虚之症。急慢惊风,虚热寒实,天渊迥隔。急惊九生一死,慢惊九死一生。凡搐时不得擒捉,风气方盛,若一拘持,痰即流入脉络矣,多致手足拘牵,与痫症同。初有痰热未成惊风,先宜解利,解用柴胡黄芩干葛紫苏枳壳防风天麻半夏等,利用小红丸。如无虚症,不得主用温补。虽热甚不得便用龙脑麝香,恐引惊入窍,且伤真气。盖温则补邪,香则败真,心惊大概过暖当风,多食辛辣,郁邪热于心而传于肝,再受惊触。未发时夜卧不稳,啼哭啮齿,咬乳,气促痰喘,鼻额有汗,忽而闷绝,目直视,牙紧口噤,手足掣,此热甚而然。发则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眼上视连札,项背强直,痰涎潮响,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肝有风,心藏神,肝藏魂,风火相搏,神魂易动,故发急惊,关格不通,先用小红丸下之,或用触鼻散与龙脑麝香开关,又须茯苓木通小便。退热、治惊、化痰、驱风药多寒凉,概宜勿用。若遇庸手,无深病而攻之,反致痰热入经络,却成惊痫重症,宜定惊顺气,清热化痰为主,柴胡(平肝)、黄连(泻心)、枳实(顺气消痰)、贝母(泻痰)、天麻(治风)、陈皮(泻痰顺气)、防风(治风)、苏子(顺气)。清热,黄芩黄连山栀龙胆草连翘犀角灯心寒水石;消痰,枳实胆星、天花粉半夏天竺黄、贝母、牛黄珍珠;治风,羌活、防风、柴胡、僵蚕、天麻、蝉脱;治惊,全蝎雄黄朱砂琥珀钩藤;开窍,麝香、石菖蒲,龙脑。用抱龙丸苏合丸牛黄丸辰砂丸俱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陈氏幼科秘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陈氏幼科秘诀》书籍目录
  1. 惊风《陈氏幼科秘诀》
  2. 惊风《中医儿科学》
  3. 惊风《灸法秘传》
  4. 惊风《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5. 惊风八候《中医名词词典》
  6. 惊风《扁鹊心书》
  7. 惊风八候《中医词典》
  8. 惊风《厘正按摩要术》
  9. 惊风八候《医宗金鉴》
  10. 惊风《奇效简便良方》
  11. 惊风八候《幼科心法要诀》
  12. 惊风《幼科释谜》
  13. 惊风辨《儿科萃精》
  14. 惊风《回春录》
  15. 惊风不醒《奇效简便良方》
  16. 惊风《急救广生集》
  17. 惊风不治证《古今医鉴》
  18. 惊风《明医指掌》
  19. 惊风第二十问《婴童百问》
  20. 惊风《儒门事亲》
  21. 惊风定生死秘旨歌《幼科推拿秘书》
  22. 惊风《保婴撮要》
  23. 惊风二十四图《婴童类萃》
  24. 惊风《古今医鉴》
  25. 惊风烦渴《中医词典》
  26. 惊风《普济方·针灸》
  27. 惊风腹痛《中医词典》
  28. 惊风《续名医类案》
  29. 惊风概说《儿科要略》
  30. 惊风《肯堂医论》
  31. 惊风后余证《幼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