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湿有天之湿,雾、露、雨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伤表之荣卫;水、泥,地之湿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酒水、奶酪,饮食之湿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先损脾胃;有汗液之湿,亦气也,止感于外;有气之湿,属足太阳所化者也。治天之湿,当同司天法,湿上甚而热者,平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治地之湿,当同在泉法,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饮食之湿,在上者吐之,在中者夺之,在下引而竭之;汗液同司天治。惟人气属太阴脾土所化之湿者,在气交之分,与前四治有同有异。何则?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备在其中。脾胃者,阴阳地位,更虚更实,更从更逆,是故阳盛则木胜,合为风湿;至阳胜则火胜,合为湿热;阴盛则金胜,合为燥热;至阴胜则水胜,合为寒湿。为兼四气,故淫 上下中外,无处不到。在上则呕吐、头重、胸满;在外则身重、肿胀;在下则足胫跗肿、中满痞塞。当随其上、中、下,外兼寒、热、温、凉以为佐使。至若先因乘克以致脾虚津积而成湿者,则先治胜克之邪,或脾胃本自虚而生湿者,则用补虚为主;或热郁而成湿者,则以散热为要;或脾胃之湿淫 ,流于四脏筋骨皮肉血脉之间者,大概湿主痞塞,以故所受之脏气涩,不得疏通,故本脏之病因而发焉。其筋骨皮肉血脉受之,则发为痿痹,缓弱痛重;不任为用,所治之药各有所入,凡切于治,便为要药,岂苍术一味尽可用哉?先生宁肯语此以示人也。湿淫诸症治药,并在各病条下。

- 湿《推求师意》
- 湿《杂病治例》
- 湿《医学传灯》
- 湿《食鉴本草》
- 湿《续名医类案》
- 湿《中医词典》
- 湿《医述》
- 湿《圣济总录》
- 湿《临证指南医案》
- 施永图《中医词典》
- 湿《古今医案按》
- 施文彬《中医词典》
- 湿《本草求真》
- 施世杰《中医词典》
- 湿《儒门事亲》
- 施沛《中医词典》
- 湿《明医指掌》
- 施泾阳先生内人痰火《孙文垣医案》
- 湿《明医指掌》
- 施今墨(1881-1969年)《中医词典》
- 湿《周慎斋遗书》
- 施教《中医词典》
- 湿《丹溪手镜》
- 施行补泻的依据《中医刺灸》
- 湿《丹溪治法心要》
- 施妇感证《程杏轩医案》
- 湿《银海指南》
- 施发《中医词典》
- 湿《邵兰荪医案》
- 狮子草《滇南本草》
- 湿《叶天士医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