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少阴病发热而反用药不同

《伤寒六书》书籍目录

赵嗣真曰∶详仲景发汗汤剂,各轻重不同。如麻黄汤桂枝汤、青龙、各半、越婢等汤,各有差等。至于少阴发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加减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辛散甘缓之义也。其第一证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曰反也。其发热,为邪在表而当汗,又兼脉沉属阴而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散寒,而热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证既无里寒之可温,又无里热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可行发表药。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之前证亦稍轻,故不重言脉证而但曰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使脉不沉,身不热,又无他证,是无病患也,又何药焉?仲景本分作两证,以别汗剂之轻重。《活人书》却与第二证中除去无证两字,改作尝见。

少阴热无阳证者,如经云心中烦不得眠,或咽疮声不出者,或咳而呕渴,或口燥咽干,或腹胀不大便,数证皆是也,夫岂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剂所可治耶。抑又有闻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少阴病之脉沉,反发热者用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汤治太阳病之发热,反脉沉者,均为之反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证出太阳篇。又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证出少阴篇。切详太阳病,发热头痛,法当脉浮,今反沉;少阴脉沉,法当无热,今反热,仲景于此两证各言反者,谓反常也。盖太阳病脉似少阴,少阴病证似太阳,所以谓之反,而治之当异也。今深究其旨,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有头痛,故谓太阳病。阳证当浮脉,今反不能浮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又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逼邪外出,而干姜、生附子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虚寒,则当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证也。

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阴病当无热,今反热,寒邪在表,未传在里,但皮肤腠理郁闭为热,如在里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则外必无热,当见吐痢厥逆等证,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犹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谁不知。设有证变者,或脉变者,往往疑似参差,夫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论太阳少阴两证,脉沉发热虽同,而受病与用药自别。此实证治之奇异,医法之玄微,故并及之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六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六书》书籍目录
  1. 论伤寒少阴病发热而反用药不同《伤寒六书》
  2. 论伤寒日数病源并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3.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伤寒发微论》
  4.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伤寒发微论》
  5.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冯氏锦囊秘录》
  6. 论伤寒痞症《冯氏锦囊秘录》
  7.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冯氏锦囊秘录》
  8. 论伤寒难拘日数辩《伤寒六书》
  9.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质疑录》
  10. 论伤寒六经变正法《伤寒六书》
  11.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12. 论伤寒两感《伤寒六书》
  13. 论伤寒无斑疹《疫疹一得》
  14.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冯氏锦囊秘录》
  15. 论伤寒无补法《质疑录》
  16. 论伤寒见证识病法《伤寒六书》
  17. 论伤寒无阴证《质疑录》
  18.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冯氏锦囊秘录》
  19. 论伤寒须早治《伤寒发微论》
  20.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质疑录》
  21.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质疑录》
  22. 论伤寒古治法《景岳全书》
  23. 论伤寒以真气为主《伤寒发微论》
  24.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质疑录》
  25. 论伤寒用药法则《伤寒六书》
  26.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质疑录》
  27. 论伤寒有证见之必死法《伤寒六书》
  28. 论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误《伤寒六书》
  29. 论伤寒杂证《医学入门》
  30. 论伤寒初证《医学入门》
  31. 论伤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热辩《伤寒六书》